• 37阅读
  • 0回复

古罗马斗技场漫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7
第8版()
专栏:

古罗马斗技场漫步
江晓天
走出罗马机场,前来迎接的意大利主人,坐在汽车上就向我们介绍说,罗马城里有三多:教堂、喷泉和雕塑。好心的司机为了让我们尽早观赏一下这座古山城的市容,特意沿着穿过市心的第伯尔河岸兜了一圈,而后才送到下榻的旅馆。罗马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很触目的印象,还应加一个古建筑保存得多。大如古罗马水道、梵蒂冈城堡、梅契提家族的古老府邸,小到中世纪露天剧场的一片观众座席,乃至古代居民住宅的一角残垣断壁。为了保存这些古建筑,现代化的柏油马路,通统绕道铺设。但是,对我吸引力最大的还是古罗马斗技场。
拉·乔万尼奥里的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我曾读过不止一遍。暴君苏拉为了使自己在欢乐中忘却皮肤病的折磨,驱使斯巴达克思等一百名角斗士互相残杀,那震撼人心的场面,今天自然不会再见到了。但是,古罗马斗技场的遗址还在,很值得一看。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坐车到无名战士墓,而后步行去参观斗技场。路经一大片罗马古城遗址,位于低洼处,象是古代的一片山谷盆地。一些古建筑回廊的圆柱竖立着,三三两两连在一起的,上边横着参差不齐的长石板,单根的圆柱上边,残留着几片东倾西斜的石块,猛眼看去很象天安门前的华表。地面平整,一块块铺着大小不等的石板条,有的残破零落,有的还比较规则,有一段约五十米长的石台阶,还比较完好地躺在那里,可以看出是古建筑的基地。两条笔直地贯穿整个遗址的石块路面,大概是游人不断践踏之故,没有杂草,轮廓清晰,路面洁净。西南角有一段长方形的水池,原来是真女庙门前的广场,由于地形变化,下陷成了池塘。我站在一座拜占庭式的三道门下,打开刚买的一本游览手册,看到上面一幅绘制古罗马城的彩图,呵!这片遗址原来是古城人口极多最热闹的古罗马公会区的街道。这里就是当年达官贵人们坐着马车,市民们步行,前去斗技场观赏那杀人游戏的主要通道。拉·乔万尼奥里在小说一开头所写的:“一批又一批川流不息地向前涌去……形形色色,喧哗吵闹,数也数不清的人群,使这伟大的城市充满了一片含糊的、乱纷纷的、但是快活的哄响,那片喧闹声,只有千万个蜂房放在街道上发出来的嗡嗡声才能够跟它相比。”那情景,仿佛又再现于我的耳边脑际,我也好象进入那喧闹的人流中,向斗技场走去。
这座古罗马斗技场是圆形的,似乎比北京东郊的工人体育场还高些大些,据说能容纳五万观众。外围有一道五层楼高的护墙,如今东北面约占五分之二的一大段还保存着,护墙外,为了防止关在场内地下室的猛兽跑出来伤人的深水沟填了,铁栏杆拆了,铺上了柏油路面。外面是一道圆柱连拱,一段段的可以通行的回廊。里边分两层,各由一道道坡形砖墙隔开,象剧场里的一个个包厢似的。台顶上也有一道宽大的圆柱拱廊,据说是专供妇女们观看表演的。我们从北门进西门出,看到地面上,观众席与斗技场地之间,除了一道五六米宽的人行道,还有一圈不完全连接的砖石小房,这是关角斗士的地方。有的小房铁栏门和上锁用的铁链条还在。场中心的地下还有一层,如今只剩下一道道宽厚的石墙,在晴空秋阳下,阴影处象一张张要吞食人的大嘴,原来那是关养狮子老虎等猛兽的地方。据说,角斗士的来源一直是战俘和奴隶两种人,他们在角斗中,被打死或快要死的鲜血淋漓的残缺肢体,成了地下室的猛兽们的美味佳肴。斗技场呵!这座罗马独有的古迹,这座巨大惊人的奇特的建筑物,这座角斗士与角斗士互相拚杀,角斗士与猛兽搏斗的残酷野蛮的娱乐场所,反动统治君王、贵族们,曾驱使多少角斗士在这里鲜血流淌、生命死亡!
现存的这座古罗马斗技场,不是《斯巴达克思》书中所描写的,那座建于罗马纪元675年(即公元前78年)以前的斗技场,是后来建造的。乔万尼奥里的这部描写公元前一世纪七十年代奴隶起义的历史小说,于1874年出版。关于斗技场的描绘,不是按照他当时看到的这座现存的斗技场,而是严格地依照故事发生时代已建成的那座斗技场。比如当时的斗技场是椭圆的,是一圈圈石阶座位、可容12万观众等等。环境、场景描绘的真实,增强作品的时代感。许多中外古典名著都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这一基本要求,而我们有些现代小说却往往不注重。
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读了初版的《斯巴达克思》,给作者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赞誉这本书。他大声疾呼道:“我希望我国的同胞重视这部作品的伟大价值,……让我们的同胞,在想起那些长眠在再没有角斗士和奴隶主的祖国土地上的伟大英雄时,把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吧。”可是,这部具有“伟大价值”的作品,在意大利文学史书上,却一笔也没有提及,不能不令人难以理解。我带着这疑问,想找意大利朋友寻求解答。到罗马后的第四天下午,在意大利著作家与出版家协会总部的一次聚会上,没有等我提问,曾任意大利作家工会总书记、当代著名小说家比贾雷蒂先生发言,说他1981年访华,在上海看到《十日谈》的中译本印制得很精美;《斯巴达克思》在中国已印了几十万册,可当代许多意大利人却不知道这部小说。他还说,小时候见他祖父爱看这部书,还给他讲过斯巴达克思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文学史书上没有提这部小说,我们要研究清楚。”
有的文学作品问世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后来被人遗忘了;也有些作品当时不被世人所重视,后来却成为名著流传,这两种情况,历史上倒是不乏其例的。但是,象《斯巴达克思》这样一部描写奴隶起义的长篇历史小说,在十九世纪意大利革命年代曾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为什么很快就在它的祖国被遗忘了?这的确是一个难以令人理解、值得探讨清楚的问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