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伊凡,回来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8
第6版()
专栏:随笔

伊凡,回来吧!
陈有为文 方成画
黑沉沉的夜,笼罩在阿富汗的偏僻山地。从苏联直升飞机小分队的营房里,传出了电吉他的声音。在灯光下,几个年轻飞行员默默地盯着墙上,那里贴着他们妻子、情人、孩子和父母的照片。照片上端,有一行横写大字:“我们热爱你们并等待你们”。随着徐缓而低迷的琴声,飞行员们的心,越过了兴都库什山脉,飞向了俄罗斯的草原和城市……
对在阿富汗的苏联军人情况长期保持缄默的苏联报纸,由于军人亲属的信件雪片似地飞来,最近不得不派出记者去阿富汗前线采访,发回若干战地通讯,来安抚成千上万的军人家属的心。除了为这些莫斯科的“子弟兵”的所谓“英勇战斗”照例吹嘘一番之外,他们也不会忘掉作一些颇为动情的描写,诸如苏联军人如何想念亲人和希望亲人“等待”他们等等。
不过,这些宣传家们无法回答,苏军家属们更无法知道,究竟他们要“等待”到何年何月,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重温天伦之乐。这场战争虽然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可是至今谁也望不到它的尽头。连一封普通的家书都得辗转往返两三个月,那些军人家属怎能不为自己的丈夫、兄弟、儿子或父亲的命运担忧呢?
尽管莫斯科报纸不断宣传什么“军人义务和国际主义义务”,夸奖跨越国境的苏联飞行员、坦克兵、火箭手和驾驶员“为了另一国人民的幸福去建立功勋”,可是照片上的那些亲人,那些可能名叫微拉、奥丽加或彼得洛夫娜的妻子和情人,或者在伏尔加河畔工厂、西伯利亚集体农庄中工作的父老们,很难相信用苏联的炸弹、炮弹去屠杀阿富汗的妇女、儿童,毁平阿富汗的村庄,竟是为了阿富汗人民的
“幸福”。他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为了苏联的“安全”,就得把他们的小伙子伊凡、米沙、安德烈和瓦西里派到这个遥远的山国去打仗,去忍受那炽热的夏日旱风和冰冷的严冬雨雪。明明是侵略扩张,又谈得上什么“国际主义”。
她们和他们等呀等,又等得了什么呢?十万侵阿苏军,现在已有成万死伤。这意味着,那些日夜盼望等待的家属,最后得到的只不过是缺胳膊断腿的残废人,血肉模糊的尸体,一包焦黑的骨灰,甚至是一张令人饮泣的报丧通知单。而对于那些至今还活着的军人来说,谁知道哪一个白天或晚上,由飞行员驾驶的直升飞机会在火光一闪的炮声中成为倒栽葱,在荒野中行进的士兵会成了阿富汗游击队的靶子,一命呜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些白白死去的军人的妻子或母亲,说不定还在夜梦中盼着自己的亲人哩。
一个苏联农村妇女最近从苏密州杜宾卡村写信给莫斯科《红星报》说,“哪个做母亲的不想更多和更详细地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如何生活和服役的”。从这句普通的话语里边,人们可以感觉到这个慈母的殷切怀念和深情。而在这一片深情之中,人们不难听出反映成千上万苏联母亲的一种不敢直言的呼声。这个呼声就是:不要再让她们的儿子为虚假的“国际主义”去作无谓牺牲了,快把这场莫须有的战争结束,让她们的伊凡、阿列克赛们回家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