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话剧《懿贵妃》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0
第7版()
专栏:剧评

话剧《懿贵妃》观后
马少波
河北省承德地区话剧团最近在京演出的话剧《懿贵妃》(孙德民同志执笔),引起了首都观众的兴趣。我想这原因,不仅是由于写了有名的“辛酉政变”,而是它以咸丰十年(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皇帝仓惶逃到热河避暑山庄,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为背景,通过宫廷内的夺权斗争,塑造了青年时期的那拉氏这个蛇蝎其心的艺术形象,揭示出对于坏人坏事必须防微杜渐、不可姑息养奸的生活哲理。古人曾说过:“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见《申鉴·杂言上》)从这段历史事实看来,防既不足,救又不力,更不足以言戒,致使那拉氏掌握清朝军政大权祸国殃民四十八年!这戏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
剧本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虚构,大体上入情入理,符合历史面貌。戏的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全剧用咸丰防那拉氏在他死后恃子为蛮的遗诏贯串始终,形成了伏脉千里、波澜跌宕之势,这构思是巧妙的。
承德地区话剧团是一个中青年演员生气勃勃的艺术集体。饰演懿贵妃的青年演员蒋宝英,对人物理解较深,表演富有节奏感,她刻画这个“辛酉政变”的女主角的狡猾的性格、险恶的用心和时而锋芒毕露、时而雍容闲雅的变化莫测的气度,是成功的。青年演员许亚芝表演皇后的温良暗弱和青年演员王丽表演丽妃的端庄娴静,都比较生动。饰演肃顺的老演员阎本安感情充实,内心体验和形体动作都使人感到圆熟、自然。整个戏舞台作风严整,导演构思比较新颖,大部分演员的表演力求准确,无矫揉做作之感,这是难得的。
话剧《懿贵妃》和原作者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剧,由于艺术形式的不同,处理上各有千秋。比较起来,我认为电视剧发挥了电视艺术的特长,扩大了生活场景,增强了环境的具体感,但是有些细节的处理,似不如话剧。如:关于肃顺某些细节的处理。“辛酉政变”,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外国势力干预的宫廷政变,其实质,毕竟是一场封建王朝内部的权力之争。肃顺虽然对英、法侵略中国怀有敌意,有别于那拉氏、奕?,也只是清朝廷的忠臣。电视剧写肃顺痛骂那拉氏一伙卖国之后,在悲歌伴唱中慷慨赴死的镜头,渲染过浓,几乎给人以反帝爱国英雄的感觉。关于曾禄(僧格林沁)出卖肃顺一节,本系艺术虚构。话剧写他出于察时度势,权衡个人利害,作出投靠那拉氏的抉择,比较合乎情理;电视剧写他因那拉氏暴力绑架和重金收买而叛卖,对于深居内宫的后妃和拥有重兵的封疆大吏的描写,不甚准确。咸丰病危时,丽妃从侍,本来无可指责,话剧写那拉氏出于妒忌,在皇后面前进谗挑拨,原是表现她的害人之心。电视剧则用掩帐熄烛的特写镜头表现咸丰病危纵欲,就把那拉氏的进谗变成了出于爱护病人而仗义执言,就和剧作原意大相径庭了。话剧用咸丰遗诏贯串全剧,在剧情进行中丝丝入扣;电视剧里围绕着遗诏的冲突则给人以时断时续之感。电视剧增加了“戏中戏”昆曲《双下山》,原无不可,但是女演员上台,丑角俊扮,是这以后的事,这样表现当时的宫廷舞台,就缺乏真实感了。话剧《懿贵妃》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如肃顺与杜翰、曾禄在避暑山庄后妃中秋赏月设有御座的环境里商谈机密,不甚适宜等。相信经过不断加工,精心琢磨,定会更加完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