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古丈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0
第7版()
专栏:山川风物

古丈茶
萧离
一位久离家乡的湘西老作家,曾把手边所余不多的古丈茶装了一点,送给他一位半师半友的老教授。那位老教授闲暇时只是隔着玻璃瓶欣赏里面雀舌般的珍品,非得等到良朋至友而且懂得品茶的同好到来,他是舍不得轻以待客的。茶泡出来之后,先且不饮,而是交口称赞那逐渐展开来的一旗一枪,然后观察茶汤的变化,直至变成清亮的淡绿色,有时上面还漂几点若有若无的油花,这才举杯对饮。先微苦,再转甘,最后满口香醇,经久不去,饮客们这时已经为茶“醉倒”了。这种古丈茶有时也被三两五两地寄往万里迢迢的异国,远离祖国的亲朋,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温暖、一种骄傲,有时狠了狠心,邀十位八位相知来分享这种古老的中国物质文明的赐予,接着,外国朋友们连忙翻开地图,在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堆里认真寻找,直到惊呼出生疏而又生硬的地名:“古丈!古丈!”然后共同为古丈干杯!
古丈茶,这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文县的名产,我这个古丈人当然喝过多年了,别人问起一些有关的情况来,也还能非驴非马地应付一通,但真要谈到关于它的点滴“真知”,还得感谢早些时在县城里一次难得的机会,几位制茶老师傅集体给我上的那堂课。全部制作过程中从“摘叶”、“头锅(高温杀青)”、“二锅(焙去水分)”、“三锅(收水,做条)”、“四锅(提毫)”、到“收锅(“冲”香味)”,每一道工序,都须付出最大的耐心和辛苦。特别是焙制阶段,察颜观色,掌握火候,简直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地步。
茶叶讲究处不外“内质”和“外型”。前面所说的焙制过程,当然也不光是为了“外型”。至于“内质”,那就还得靠天时、地利,人力当然也会起些作用,但光靠人力是无济于事的。古丈多含磷肥的红砂土,老茶区的二龙庵,新茶区的狮子口以及县办的龙天坪茶场等,都属于气候温和、少风、多雾的向阳山坡,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上等的“内质”。
古丈茶的历史,在《古丈坪厅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大约始种于清末,据说是由沅陵的界亭引种而来,初“种于山者甚少,皆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光绪三十二年署古丈抚民同知董鸿勋大事提倡,“民间颇用鼓舞”,“杨圭珽乃于汪家坪种茶万本”,并说:“将来亦一大利源也”。事实果如所料,不仅古丈,包括湘西其他几个县的茶叶,确已遐迩知名。而古丈茶,早年曾被称为“贡茶”,它是不是进过京、入过贡,不敢肯定。解放后,古丈茶进京而且在全国性的展览会上露过脸,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旧闻了。
古丈茶,随着湘西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定能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题 图 胡家模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