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从爱国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 ——回忆优秀共产党员何基沣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1
第4版()
专栏:

从爱国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
——回忆优秀共产党员何基沣同志
张执一 王西萍 杨斯德
何基沣同志是“七·七”事变时指挥芦沟桥抗战的民族英雄,又是淮海战役前和张克侠同志共同组织起义的著名将领。他那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忠勇机智的斗争胆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直品格,以及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高尚品质,确实堪为楷模。
一个热爱祖国的军人
何基沣同志1898年10月生于河北藁城县。青年时期投笔从戎,立志报国,先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平陆军大学。保校毕业后,他与后来成为我工农红军卓越领导干部的董振堂、边章五等同到冯玉祥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他在冯部宋哲元所辖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任副旅长。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奉命到冷口、喜峰口一线接防。何基沣亲率两营骑兵御敌,临战时他对官兵慷慨陈词:“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受人民养育深恩之军人,当以死报国,笑卧沙场,何惧马革裹尸还?!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官兵士气高涨,奋勇杀敌,以大刀同武器精良的敌军肉搏。从此,西北军的大刀片威名大振,敌人闻之丧胆。
1935年夏,何基沣率部驻守平汉线通道——芦沟桥一带。1937年7月7日,日军包围宛平城,次晨向芦沟桥中国守军射击。何基沣怒不可遏,亲临前沿指挥还击,打响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第一枪!中国守军官兵奋勇杀敌,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松游少将。7月9日,日军又以飞机大炮猛攻宛平城,中国军队浴血迎战,不仅保住宛平,而且夺回已被日军攻占的龙王庙等地。日军伤亡惨重,指挥官田代中将剖腹自杀。这时,日军不得不诡称谈判,以待援兵。何基沣毅然受命前往,与日军谈判。他严词驳斥了日方要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县等地的蛮横要求,愤怒地指出:“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让人践踏!”日方代表恼羞成怒,拔刀直逼何基沣。何基沣毫无惧色,掏出手枪对峙,昂然率部而归。日军得到增援以后,大规模进攻驻在北平附近的二十九军。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抗击,先后殉国。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二十九军孤军不敌,被迫撤出北平。何基沣率部边打边撤,阻滞了日军推进。这时,他已升任一七九师师长。9月,在大名府血战中,何基沣率部抵抗日军三天两夜,由于寡不敌众,大名失守。何基沣被副师长强拉硬曳架上马背,撤到南乐县城。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叹:“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抵抗政策!”他一恨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二痛自己报国无门,竟拔枪自射,左胸中弹,身体倒地。当部属来抢救他时,发现他的身边还有一张墨迹未干的纸条:“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赵父老……。”
真 理 的 追 求 者
何基沣伤愈之后,在苦闷中四处寻找救国之路。1938年初,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何基沣见到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一见到他就高兴地说:“南京中山陵出了个剖腹明志的续范亭将军,芦沟桥上出了个坚决抗日的何基沣将军。欢迎你到延安去看看!”何基沣回答:“我就是来找共产党的。”他在1938年2月秘密到达延安。当晚,毛主席去看望他时,赞扬了他抗日的功绩。何基沣向毛主席详述了喜峰口、芦沟桥、大名府各次战役。毛主席请何基沣在抗大作了一次报告。在延安的一个月零五天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不止一次和他交谈,使他深受教益。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开延安前夕,他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我是国民党部队里的旧军人。过去,我总认为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人人廉洁奉公,我们的国家就会富强起来。现在懂得,没有共产党中国无望。我恳求收下我这个新战士。”当时,党中央决定他回到国民党军队去工作。1939年1月何基沣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诚如他自己所说:“这是我一生的转折点。”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8年春,何基沣回到七十七军任副军长,决心依靠党的力量引导这支旧军队走坚持团结、抗战、进步的正确道路。在他的要求下,党组织选派去一批干部,到军训团负责教育工作。军训团的毕业学员分配在七十七军各师团,分配在一七九师任下级军官的学员,以后成为起义的骨干和基本力量。
1939年夏,何基沣在一七九师成立一支由他直接领导的搜索队,队员多为地方党组织输送去的党员和进步分子。建立这个搜索队的目的,是培养游击队的骨干,准备在荆门、当阳、远安一带开展游击战,抗击日军。同时,搜索队也成为掩护我地下党员的据点。领导鄂西北国民党军队中我党秘密工作的负责同志,就隐蔽在这里。那时,我党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派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几位代表,途经这一带国民党军队防区,也是由搜索队护送出境到延安去的。在这段时间里,何基沣坚决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官兵同新四军通力合作,一致抗日,互通情报,并肩作战。新四军帮助何基沣部队救治伤病员、护送军用物资通过防区。何基沣则支援新四军枪支、弹药和经费。蒋介石发动的反共高潮到来以后,何基沣在接到与新四军的作战命令时,总是及时向新四军通报消息,尽量避免接触,或采取“游而不击”的政策。
1939年末,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军队中的党组织面临被破坏的严重危险。何基沣首先将叛徒事件报告党组织,使党得以及时布置撤退工作,使七十七军没有一个共产党员被捕。
1940年3月,蒋介石电调何基沣到重庆“受训”,名义上担任国民党“将校军官训练团”的中队长,实际是受审查。在“受训”的3个月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他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审查手段:派人摸底追问何基沣有没有供给共产党武器或经费;派出一些反共分子跟何基沣“探讨”什么“国共合作分裂的产生、责任及归宿”问题;指使特务、警察不止一次地在深更半夜闯入何基沣住室突击搜查。何基沣以他爱国无罪的凛然正气、胸怀坦荡的豪爽风度,痛快淋漓地回答了对方各种审问,使他们无隙可乘。最后,蒋介石出面请何基沣吃饭,施行笼络,要何基沣回去好好干。何基沣返回部队后,颇含深意地对左右说:“蒋介石要我回来好好干,我一定干出一个样子来给他看!”
1946年春天,正当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之际,何基沣奉命率七十七军开拔到徐州。他利用防地相连的机会,跟西北军故旧加强联系,揭露蒋介石利用西北军打解放军以消灭异己的阴谋。蒋介石早就不满何基沣进攻解放军不力,这时更加戒备,遂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免去何基沣七十七军军长的职务,任命他为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斗争越来越艰巨了,怎么办?1946年9月,何基沣在北平料理父丧时,叶剑英同志作为国共谈判的代表正在北平。叶剑英同志勉励何基沣坚定信心,要他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工作,选择时机,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义。何基沣不负党的重托,对争取西北军上层将领起义作了长期的酝酿工作,对官兵利用一切机会秘密宣传“不替蒋介石卖命”,跟蒋介石爪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8年夏天以后,华东战场我军屡战屡捷。我军解放济南,使国民党军心更加不稳,其内部起义和反起义的斗争日益尖锐。蒋介石下令:“各部家属从速撤往江南”,妄图用军官家属作人质以防起义。何基沣取出自己的存款发给军官,充作家属路费,要她们先去江南报到,并秘密派人予以安抚。这就使蒋介石以家属作人质的阴谋落了空。当时,何基沣和我地下党同志分析形势,认为时机已到,必须加紧筹划起义。他们一方面和我华东野战军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周旋。1948年10月,我华东野战军前委派代表向何基沣和张克侠分头传达了陈毅司令员的指示,并通过地下党组织作了11月8日起义的布置。张克侠同志早为我党党员,参加起义的五十九军是他的旧部,当时他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驻在徐州绥靖区司令部。他在8日清晨离开徐州,和何基沣同志共同举起了起义大旗。在起义之前这段极为紧张短促的时间里,何基沣凭其忠勇机智的胆略,应付了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他不分日夜,废寝忘食,做了大量组织动员工作,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官兵参加起义。8日深夜,他还驱车前往五十九军军部,对有些心存疑虑、动摇不定的军官进行工作,坚定了他们起义的信心。七十七军和五十九军两部,终于在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率领下宣告起义,全体将领联名通电全国。这一义举,使蒋家王朝大为震惊,为我军全歼黄伯韬兵团铺平道路,给淮海战役揭开了胜利的序幕,在中华民族解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何基沣同志,作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待机十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党交给他的在关键时刻组织起义的光荣使命,胜利归队了。
1949年2月,何基沣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军长。他率军抢渡长江天险,会同三野其他部队直捣蒋介石老巢南京,为解放全中国立了新功。
何基沣同志一生可述的事迹很多,曾经和他共患难的老战友一谈起来就怀念不尽。他个性刚直严肃,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对同志极端热忱,对自己极为严格。他从不炫耀自己,连他的孩子也不大清楚他是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因为起义之后,周总理曾对他说过:“基沣同志,过去的事,就让它作为党的一个秘密吧。”因此,他严守这个秘密一辈子,直到去世。他的极为克己,也见于他一贯朴素严肃的生活作风。他在起义前,把蒋介石在撤除他的兵权时所发给的“安抚费”黄金二百两,全部从银行取出,以备急需。在起义后,又把余下的全部黄金上交国家。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第五届常委。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计较待遇,家中不添暖气,不请保姆,一直住在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他热心水利事业,对待工作极为认真,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他经常带病坚持上班。给自己定了个“干到七十岁,实现全国一人一亩水浇地”的目标。可惜,在他还差一岁不到七十的时候,十年浩劫就开始了。他对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时时挂在心上。在他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那些还在台湾的故旧,切盼他们能早日回归祖国。1980年1月20日,何基沣同志与世长辞了。遵照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一部分洒在芦沟桥畔,一部分洒在当年的淮海战场上。我们相信,他的遗愿是会实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