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加强中国现代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中国现代史常识》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1
第5版()
专栏:

加强中国现代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中国现代史常识》评介
彭明
近几年来,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论述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又特别提出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首先是干部和青年中,加强祖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加强党的历史和党的革命传统的教育,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确是这样,用历史的经验去教育青年,这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视历史学习的优良传统。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都是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人。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干部学习时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但是,经过十年浩劫,这个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连同其他文化一股脑儿被彻底革掉了。中学的历史课被砍掉了,有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因而闹出过许多笑话,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拨乱反正以来,党的许多优良传统,包括重视历史学习的传统,逐步恢复了。中学的历史课恢复了,历史读物也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的“学点近代史”、“学点民国史”等专栏,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出版了《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近代史常识》等各种通俗历史读物之后,现在又出版了《中国现代史常识》。这都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最近我将《中国现代史常识》(以下简称《常识》)上下两册通读了一遍,发现它的特点和优点还是很多的。
第一,注意了选题的广泛性。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它应该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思想史等各种专史的综合。它同党史、革命史等各种专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看来,《常识》的编者注意到了这个特点,在选题方面比较广泛。全书由151个问题组成,属于文化、思想方面就占了30多个。例如,对各个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狂人日记》、《子夜》等)的内容及其作者,都有比较简要的介绍。甚至对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李四光)和艺术家(如徐悲鸿、齐白石)及他们的贡献,也作了比较简要的介绍。而这些都是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注意了题材的广泛性,也就避免了和一般教材、讲义的雷同。
第二,注意了内容的知识性。
历史学是通过历史事实本身的表述来体现作者的观点的,切忌脱离开史实徒发空论。至于普及读物,更应强调这一点,要使人从书中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看来,《常识》的编者也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尽量写得具体。对于几年来中国现代史领域内的一些研究成果,编者尽量采纳了。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也适当地作了交待。
第三,注意了文字表达的生动性。
例如在讲广州起义时联系到《刑场上的婚礼》,讲东北抗联斗争时联系到《八女投江》,这都是很好的。
此外,《常识》用问答的形式叙述历史,很适合青年自学之用,既可利用业余的零碎时间陆续阅读,又可把它当作小“百科”去随时查考。同时,插图较多,也是该书的一个优点。
当然,《常识》一书还不是很完善的。有的题目写得比较呆板,有的地方值得商榷,甚至也有个别史实弄错了的地方。但所有这些都是不难在再版中改正的。
总起来看,《常识》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普及读物。我还觉得:普及中国现代史知识的读物,应该有许多本,体裁多样,百家争鸣,由读者去选读。此外,也应该选择一些重点题目,每个题目都有一本三至五万字的小册子,象吴晗同志生前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那样,有一套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小丛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