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达尔文进化论真的错了吗?——引人注目的争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1
第7版()
专栏:学术与思潮

达尔文进化论真的错了吗?
——引人注目的争论
卢继传
达尔文进化论一向被视为“魔王的圣经”,它导致了“上帝创世说”的崩溃。然而,今天它却遇到了挑战。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生物进化规律,发现一些现象仿佛与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背道而驰,于是批判达尔文的声浪此起彼伏。那么,达尔文真的错了吗?一些国家科技界展开了热烈的辩论,引起人们的关心。
达尔文称自己的进化学说为“渐变论”。这就是说,一种生物进化到另一种生物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生物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异,然而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生存下去。因为,在自然界,生物变异往往非常细微,不易被人觉察,它只有适应环境,不断积累,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去,最后才可能形成一个新物种。他强调,生物进化具有连续性,有一系列的中间过渡类型,这可从化石记录中发现。如古代马进化到现代马,经历了始祖马到中新马、上新马的中间过渡类型。在他看来,生物进化可能要经历几千年甚至亿万年,只能是缓慢地、点滴地进行,而不可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
1970年以来,美国、苏联等国某些生物学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生物进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从化石记录中找不到生物进化每个阶段的根据。于是,反对达尔文的理论应运而生。最典型的是,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奈尔斯·艾尔德雷奇和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所提出的“间断平衡理论”,即生物进化是跳跃式产生,而非连续变化产生。
然而,美国几位古生物学家起来保卫达尔文,认为已从化石中进一步找到渐变论的证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罗伯特·巴克等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亿三千万年前的一只动物颌骨。他指出,这是科学家一直寻找的早期哺乳动物之间的进化桥梁。他说:“达尔文理论年年受到考验,也年年得到证实。”
生物界人士把渐变进化称为“小进化”,把突变进化称为“大进化”。现代生物学也支持了“大进化”,如不同物种通过杂交产生突变体;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诱发物种变异。然而,大进化并不能取代小进化。它不仅得到古生物学的支持,而且得到群体遗传学的支持。我们知道,物种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由居群所组成的。以居群为单位的种内产生的变异,必须通过地理隔离,由少变多,逐步形成新种;任何生物发生突变,总要经历适应环境的过程,不断演变而产生。从这个意义上看,不仅说明渐变进化与突变进化是个统一过程,而且说明生物进化的基本特征是渐变。
1968年,日本木村资生的“中性说”掀起更大的风波,国外有人竟把它“看作是达尔文主义的终结”。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自然选择控制生物的进化。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对它本身的生存,可能有害或有利,大自然将不断地淘汰不适宜生存的一切有害变异,只让有利变异生存下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途径和方向。然而,木村发现,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即对生物生存既无益也无害,自然选择对它不起作用。中性突变通过遗传漂变发生进化。所谓遗传漂变就是中性突变基因在群体里依靠机会自由结合,改变群体基因频率的变化,推动物种进化。这样,中性说似乎否定了自然选择。于是,美国的雅克金和托马斯·朱克斯称中性说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
美国、苏联和中国等国进化论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中性突变基因的进化是存在的,但它没有否定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达尔文早已从宏观预计到中性突变。他说:“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中性说的出现就可以断定,变异包括有利、有害和中性三种。这是对达尔文的证实和丰富。
中性突变表明它有无害的一面,不会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因而,在生物群体中一旦出现中性突变,必然受到自然选择的保护。于是有的学者认为,表面上看起来的中性突变,可能是潜在的有利突变,是一种遗传的稳定机制。况且,进化最终表现在宏观,由一个物种转变成另一物种。基因突变不等于生物进化,它首先要变成表现型,此后要经受自然选择的严峻考验。
上述是近年来围绕达尔文进化论争论的焦点,而争论仍在继续。不过,人们应当记得,进化论与达尔文的名字虽联系在一起,但并非一回事。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不断丰富、补充、修正了它,使之日趋发展和完善。如果有人认为,从现在的争论中看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死亡的前兆,则是完全低估了它的生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