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天柱山的盛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1
第8版()
专栏:

天柱山的盛衰
赵健生
安徽省西南部的天柱山,被称为一座冷落的名山。名山而遭冷落,说明它曾经热闹过。
天柱山的极盛时期,远溯西汉。《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曾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现在山脚之下,汉武帝祭岳台的遗址,据说还有。经过汉武帝这么一封,天柱山的名声大振,名人学士、高僧法师,纷至沓来,或赋诗题词,或建寺造塔,着实兴旺了一阵子。
过了七百多年,隋炀帝杨广下诏废了天柱山的“南岳”封号。从此,天柱山慢慢不景气起来。虽然打这以后,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名人络绎来过,但逐渐毕竟身价低落。从明代起,名人的题咏逐渐稀少,以至几近绝迹。
近几年,天柱山也沾上旅游热。通过摄影、电视等现代宣传手段的介绍,慕名而来的人逐渐增多。不少人登临之后,对于它被隋炀帝所废这桩历史公案,愤愤不平。这除为天柱山的魅力所征服外,山上的历代名人描述天柱风光的300多处石刻诗文,也起了作用。
不过,搬出名人的诗文来,并不见得解决问题。比如,“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安徽省境内凡是稍有名气的山头,都印有他的足迹,留有他的诗句。他题黄山:“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题九华山:“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试加推敲,这些诗句,同他对天柱山作的“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即天柱山),巉绝称人意”的评价,恐难分出个轩轾来,不能据此论证,此山高出彼山或彼山高出此山。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53页)论文艺应如此,论风景亦同理。千万年来,天柱山挺拔兀立,雄、奇、灵、秀兼而有之,任世人欣赏。别的名山掩盖不了它,它也无法替代别的名山。皇帝的封与废,名人的褒与贬,说到底,是不会移易其本身价值的。山也无辜,山也无言。它的盛衰,全是人为的。请看,经历盛极而衰之后,今日之天柱山,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是正在占据应有的一席地位吗?
这里并非苛求古人。但我们从天柱山的盛衰史中,不妨吸取点教训:对任何事情,都应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无须“捧杀”或“骂杀”。鉴于此,天柱山有求于人们的只有一点:在保持原有风貌和魅力的前提下,努力把它装点得更加美丽诱人,使之在座座千姿百态的名山中,名副其实地成为“这个”天柱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