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培养不走的“财神爷”——平谷县大华山公社建设农民科技队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2
第3版()
专栏:

培养不走的“财神爷”
——平谷县大华山公社建设农民科技队伍
北京远郊平谷县大华山公社山场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社员们说:“山里的世界大着哩!宝贝多着呢!”可是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开发山区面临着许多困难。林、畜成活率低,病、疫情况严重,林果收益少,畜牧业还赔钱。干部、社员逐渐认识到:苦干是必要的,蛮干却不行,需要科学技术来指导!从城里请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很受群众欢迎。但是,他们一走,就又作难了。怎么办?党委“一班人”经过调查研究,悟出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这本“经”就是灵,必须念;但不能单靠外来的“菩萨”,要有自己的“神仙”,建立一支自己的农民科技队伍。
1980年,大华山公社投资16,700元,并且决定,从1981年到1985年,投资5到8万元,培养一批真正具有中专水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至1982年底,他们已做了几项工作:
一、有计划地对有相当文化基础的人员进行培训。已先后举办农、林、牧训练班22期,培训干部和科技人员2,000多人次,举办各类专业技术讲座21场,参加学习的达2,300多人次。公社已选送四名果树技术员到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果林研究所代培,今年还将选送两名果树技术员到中国农科院果树所代培,学习期间一切费用均由公社支付,大队照记工分,学员学成回队。公社也为生产队代培技术员。1982年,公社又拨出专款3万元,建造了图书室和教室,购置了大量科技文化书刊,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基地和场所。
二、加强对科技人员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在抓好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对农民科技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工作。1980年底,公社制订了《农民科技人员评定职称的暂行规定》,成立了评定技术职称的领导机构。迄今全公社已进行三次考核,共评定出179名农民技术员,其中有农艺师4名,助理农艺师12名,技术员17名,助理技术员64名,见习技术员82名。这些人都由公社正式授予技术职称,颁发证书。
四、合理地解决农民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公社党委决定,对已经取得职称的农民技术员,除应得到所在大队同等劳动力的工分报酬外,由公社按职称级别每月发给技术津贴,大队农艺师每月10元,大队助理农艺师每月7元,大队技术员4元,助理技术员2元。公社还制订了《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对于经过试验、验收,在示范、推广中取得成果的科研项目,按照成果水平分别颁发奖金50至100元。1981年,全公社的科技人员共搞了各类科学试验83项,有30多项取得显著成果,19项获奖。1982年搞科学试验224项,目前正在验收。
大华山公社注重智力投资,培训和建立农民科技队伍,已初步取得可喜成果。
生产中墨守成规、原始落后的局面逐步改变了,社员的眼界开阔了,劲头大了。这两年全社生产迅速发展。1981年总收入比1977年增长52%,1982年各项收入又大幅度的增长,比1977年增长82%。
干部、社员中过去轻视文化科学的旧观念基本克服了,读书耕田已经成为山区人民的“家政”。随着学文化、学科学热潮的兴起,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学习光荣、先进受赞已经蔚成风气。社会风气也有很大好转。
本报记者 朱述新 刘林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