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稻米之国”见闻——访缅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3
第6版()
专栏:

“稻米之国”见闻
——访缅散记
本报记者 刘正学
从曼谷至仰光,飞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越过安达曼海,飞临被誉为缅甸“粮仓”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上空。透过舷窗,可以看到一幅充满田园风光的图画:西下的夕阳,映照在纵横交错的河道、水渠和湖泊上,折射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金光。那一方方稻田,虽已收割完毕,但留下的稻根却依然给大地抹上一片惹人喜爱的金黄色。在那绿树簇拥的村舍里,升起一缕缕的炊烟。而那点点白色的佛塔和高耸的椰树旁,一个个打谷场上堆着稻垛和铺晒着刚脱粒的谷物……这一切告诉人们,缅甸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缅甸朋友提供的材料知道,缅甸稻谷产量1980—1981年度达到1,340万吨,是二次大战前年产量的两倍多,比历史上最高产的年头还高出25%。1981—1982年度的稻谷产量上升至1,400万吨,比上年度又增长5%,从而创造了全国总产量和每英亩产量的更高纪录。
大米是缅甸人民的主食,又是主要出口产品。四十年代,缅甸大米出口量为300万吨,名列世界首位。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大米出口量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60万吨左右。以后,由于缅甸政府推行重工轻农的政策,结果,稻谷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因此,大米剩余率也随之不断下降。1972—1973年度,缅甸大米出口量降至26万吨。次年,甚至到了无米出口的地步。自从第三个四年计划的基础年(即1977—1978年度)开始,缅甸政府重新确立了农业为国家经济主体的地位,情况才不断地好转。目前,缅甸大米除满足本国人民需要外,出口量已达60万吨,占其整个出口商品的42%。一些缅甸农业专家告诉我们,这几年缅甸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国家拨出大量款额用于农业建设。1976—1977年度政府农业投资仅2.81亿缅元,到1977—1978年度即增至 6.64亿缅元,超过上年度一倍多。以后几个年度逐年增加,到1980—1981年度已增加到15.93亿缅元。这些钱,绝大部分都用于稻谷生产的科学实验及各种生产服务上。
在仰光北面31英里处,我们参观了全国农业先进单位毛比试验农场。设在农场里的缅甸农业应用研究所的总经理向我们介绍说,这个研究所是国家农业森林部下属农业公司的一个单位。下面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0个研究站。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培育并挑选优良的稻谷品种,把优良品种分配给农民。总经理热情地把我们带到研究所的陈列室里,观看了他们辛勤培育出来的10多种大米优良品种。这些被称为“奇迹大米”的优良品种,适合缅甸各种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生长,从而使缅甸每英亩平均产量由大约600公斤骤然间戏剧性地增长到1,086公斤。1977—1978年度缅甸仅在两个镇区种植高产水稻236英亩,如今已推广到78个镇区约600多万英亩的土地上。缅甸政府今后还计划在120个镇区的700万英亩耕地上栽种高产稻。
该农业应用研究所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先进技术与组织的咨询机构。它不仅有责任向全国农民推广如何合理使用土地、改良土壤,如何使用先进农业机器,以及如何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先进经验,同时还负责选拔去国外培养的农业专家和培训一般农业技术人员,以及接受同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共同合作研究课目的任务。
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也是缅甸扩大水稻灌溉面积和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访问曼德勒时,该省省长说:“曼德勒地区是缅甸一大灌溉区。过去一些地方经常遭受旱灾,为了保种保收,目前正在曼德勒北部的昌马河下游兴建缅甸最大的水利工程——塞杜基水坝。此坝建成后,将使12.7万英亩耕地可以种植双季稻,此外还可发电并向曼德勒市供水。”这几年,缅甸约有260多项水利工程陆续建成使用。
随着稻谷产量越来越多,缅甸政府正面临着贮存及征购两方面日益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收购那么多,稻谷粮仓不足,一些地方不得已把佛塔、庙宇和校舍当作“粮仓”;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也征了过头粮。对这些问题,目前缅甸政府正采取利用国际贷款修建更多粮仓和藏粮于民等措施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缅甸稻米生产形势越来越好,已引起国际大米市场的重视。有人曾预言:“缅甸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重新获得世界重要大米出口国的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