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春天的暖流——哈尔滨市“贴心人小组”活动片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4
第4版()
专栏:通讯

春天的暖流
——哈尔滨市“贴心人小组”活动片断
曹 复
一轮明月高悬在空中,街巷里一片寂静。哈尔滨市太平区延华街44号来了几位年轻的姑娘,瘫痪在床10年的三十二岁的主人焦旭昆和他七十八岁的老母亲有点儿迷惑不解。
“大娘,我们是受‘贴心人小组’的委托来看望您老人家的。”一位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微笑着同焦大娘打招呼。
从去年秋天起,这几个姑娘每天都要来焦家,不是给母子俩洗衣服,就是清扫房间和院落,把房里房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哈尔滨市,有5万多名男女青年参加“贴心人小组”。他们利用工余时间为无人照料的鳏寡孤独老人送粮送菜,购买物品,为体弱多病的退休职工担水劈柴、打扫卫生,搀扶上下班的盲人过马路,接送残废儿童上学。
哈尔滨市“贴心人小组”,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学习雷锋的热潮中建立起来的。“五讲四美”活动开展以来,哈尔滨团市委向全市发出了广泛建立“贴心人小组”的倡议,得到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响应。
东安机械厂工人住宅区,住着一户三个相依为命的患病老人——六十一岁的王大娘、她的六十三岁的瘫痪在床的丈夫张恒荣和身患半身不遂症的张恒荣的哥哥张恒坤。由于两个男人都抱病在床,日常生活及护理病人的担子都落在王大娘的肩上,致使她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胃病。东安机械厂“贴心人小组”的青年们,主动担负起照护三位老人的任务。“贴心人小组”从几位姑娘发展到120名男女青年参加,他们每天早晨上班前、中午休息和下班后都要来到老人这里,轮流照料,就连老人自己都嫌脏的被褥也被翻找出来,拆洗干净、缝补好。“贴心人小组”来到之前,老人的头发长了,都是由王大娘用剪刀随便剪一剪。现在,有两个小伙子每个月按时登门,为他们理发。
一位身患半身不遂症的工农电线厂退休工人赵文玉,为了感激“贴心人小组”李秀彬的照护,表示要把自己身后的遗产赠送给李秀彬。李秀彬说:“我们帮助老人并不图什么,看到您能愉快地欢度晚年,就是我们最大的欢乐。”
这些被照顾的人和“贴心人小组”的青年们,素昧平生,非亲非故,但友善、体贴象春天的暖流,把他们紧紧地连系在一起。
在旧中国有这样一句俗话:“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明那时的世态炎凉,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建立在物资和金钱的基础上。而今,在美丽的哈尔滨市,凡是有困难的地方,就有“贴心人小组”在活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