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画里北京呈丰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4
第8版()
专栏:

画里北京呈丰姿
叶浅予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意识,是美学争论中的一个问题,看了“北京风光国画展”,似乎心有所悟。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建造者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进攻,决不会考虑给后世留下什么“美”的享用;故宫的建筑群,具有象征皇权的威严,使文武百官慑服,平民百姓生畏,决不会想到将成为中外游客的猎获物;至于颐和园昆明湖的风光,原是慈禧独占的游乐之所,现在归到人民手中,也还是为了游乐,目的未变,可是多了一层玩赏古董的情趣,而且从一人独乐转变为众人共乐,实际上已经大异其趣了。
由此可见,美的客观存在,包含着复杂的主观意识,而且两者本身在时过境迁中的变化,促成了相互的转化,客观影响主观,主观影响客观,两者溶为一体。当你畅游长城归来,长城在你头脑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长城的客观形象,变成你意识中的库存,能在梦中出现。
美的客观性,由于时间的摆布,经常起变化。从客观世界看,时间这东西是客观存在,从人的意识看,却是主观存在。时间的推移,可以把某一性质的事物变成另一性质的事物:长城的军事性和故宫的政治性,变为审美性,颐和园的独占变为群众所有,都是时间的产物,也就是历史的产物。
北京风光国画展,除了上述启示,也提供了另一种启示:宫殿庙坛和高层大厦、四合院和单元楼,交错纵横,新老杂陈,演为新老北京并存的奇观。这个矛盾统一体,向画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画家们也勇于在这个新课题上做文章,画展九人几乎每人对这个矛盾统一体都作了出色的反映。
为了反映艺术的时代感或时代色彩,若只从老北京的风貌做文章,可能很费劲;相反,若只从新北京着眼,单纯画高楼大厦,恐怕不容易看出北京风貌的特点。画家们不约而同,从新旧对比的角度看北京,就显出八十年代北京的特殊风貌来了。这并不是说画老北京就做不出好文章,这个画展大部分作品都在老北京形象上做文章,做得相当精彩。例如,“山舞银蛇”的长城,“帝后庭院”的故宫,“天坛晨歌”的古柏,“卧龙苍翠”的老松,以及不同角度和不同风格的颐和园,无不给人以旧景新貌的感受。
近几年画家盛行“行万里路”的风气,足迹遍全国,猎取新形象,而对近在身边的事物,似乎不感兴趣,因而北京画家不画北京,杭州画家不画西湖。这种现象,颇使关心美术事业的人疑惑不解。北京风光国画展的出现,闷葫芦打破了,可能从此出现一种新风气,象五六十年代的金陵画派和长安画派那样,画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各自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样一来,就不至于老是黄山、桂林、三峡那一套了。北京风光这个题目出得好,这里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资源,等待画家去开发。希望这次画展能给美术界以新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