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刘德祥学艺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5
第2版()
专栏:通讯

刘德祥学艺记
本报记者 唐小可 陈弘毅
每个到北京房山县交道口公社后街大队学习种植蘑菇的人,临走都得带回一包蘑菇,不管你推辞也罢,谢绝也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刘德祥说:“我是做‘广告’,让大家都尝尝种蘑菇的甜头。”这个大队去年种240多平方米的蘑菇,收了4,000多斤,拿到市场上去卖,就是4,000多元钱。他们自己先尝到了甜头。
说起种蘑菇,其中还有趣事哩。两年前的一天,刘德祥坐在家里,一边听无线电,一边搔头皮:打三中全会以来,后街大队的生产越搞越红火,粮食亩产已达到了1,002斤。可只守着土地种粮食,社员、集体要想“冒富”,问题大着哩。咋办?得搞副业。一无技术,二无门路,怎么搞哇?突然无线电里播开了河北省晋县种蘑菇的经验。刘德祥一听开了窍,抓过笔记本就记。但凭他那点小学四年级的文化底子,要想跟上播音员的速度哪儿成呢?结果记了个半拉子。
四十四岁的刘德祥,是个倔性子,岂能就此罢手。他打那以后,脑子里就装上了蘑菇的事,后来琢磨着上河北去求学。
没想到一下子有了意外的好消息。1981年春天,住在刘德祥家后院在北京大学工作的老张告诉他,农业部在晋县办了一个栽培平菇的训练班,北大原准备派三个人去学,因公不能去了。这真是喜从天降。刘德祥马上便要求老张给想想办法,帮助使个劲,把这三个名额给后街大队。事情居然成了。派谁去呢?刘德祥掂量了一下,种蘑菇是个技术活,马虎不得。自己搞过菌肥、学过医,懂些植保。自己“上马”较合适。转念一想,自己是个大队负责人,出外学习得经公社党委批准,谁知公社党委会不会批呢?左思右想,还得干,主意一定,勇气就足了。他想:学技术出不了大格,拚着做检查,也得把种蘑菇的技术学回来!于是,他拿着介绍信,进了在晋县办的平菇栽培训练班。
二十多天后,刘德祥学习期满回来了,没想到刚一进村,兜头就碰见了公社党委书记李贤,“呵,‘蘑菇匠’回来了。”劈头就来了这么一句。刘德祥禁不住脸一红,心想这下该挨“克”了。他心里发怵,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片递给李贤。只见上面用铅字印着:“刘德祥同志在平菇栽培技术训练班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准予结业”,下面盖着一个大印:“农业部人民公社企业管理总局培训专用章”。
“那你给我说说种蘑菇的经济效益。”公社书记并不放松。
一提经济效益,刘德祥来劲了。他掰着指头滔滔不绝地算开了细帐。“一亩地合六百六十平方米,种上蘑菇,能收九千多斤。除去成本,少说也能净赚千把块钱。咱们如今学了技术,可以自己制种,成本不会高,赚头兴许会更大呢。”听着听着,李贤也来劲了,一拍手,“干,甭说能赚一千,五百块也干。你带头干个样儿出来,再向全公社推广。”刘德祥这才如释重负,心里美滋滋的。
后街大队的蘑菇就这样种上了。到如今,不但产量上去了,品种也由原来的单种平菇,发展到草菇、香菇、木耳、银耳。今年,他们决心大干一番,除供应首都市场外,还计划出口蘑菇10吨,产量再增加,还打算加工盐渍蘑菇装罐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