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曹正宁返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7
第2版()
专栏:

曹正宁返乡记
本报记者 赵希龙
南京青工曹正宁主动辞职,到当年插队的来安县农村养鸡,引起了社会不同的反响。有的称赞小曹有胆有识;有的说:现成的“铁饭碗”不端,真呆!
小曹今年三十岁。1969年到安徽来安县陈郢生产队插队;1979年招工回南京,分配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医院当修理工。去年他辞职重返当年插队落户的大队,办起了一个良种鸡场。
为什么要这样做?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他。
记者:别人想进城,你为什么要返农村?
小曹:南京是个大城市,物质与文化生活都比农村优越。我母亲已退休,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工作,人均收入50元以上。工作八小时之外,可以看电影、逛公园、听音乐,生活够舒适了,但是,我觉得,一个人不能光是为了享受才来到这个世界。我爱看书,爱研究问题,总想干一点事业。在农村插队十年,使我了解了农村、爱上了农村。
记者:你辞职下农村,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
小曹:第一个阻力就是领导对我的行动不理解,母亲也不同意。我一连递交了三份辞职报告,都没有回音。事情一直拖着。我真想不通,一个普通职工退职竟会这么难。去年三月,我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把铺盖一卷,就悄悄来到了农村。后来,传来许多舆论,说我是“傻子”、“神经不正常”、“目无组织”;说“共产党给的工作不干,到农村干什么”,事情闹到这种程度:走革新之路,端“泥饭碗”,是“神经不正常”,吃“大锅饭”、端“铁饭碗”,反倒是最光荣的事情!实在使我吃惊。
这些阻力如果对我不起作用的话,那么最困难的是缺乏资金了。一到农村,我便先后去北京、上海学技术,购买鹌鹑蛋和来亨、京白等良种鸡蛋,筹办用煤油灯加温的“三循环孵化箱”。我离宁时,只带了一个月的工资,从上海买来1,170个鸡蛋,由于超重无钱补货票,用手表抵押才放行。幸好,离职前我已有所准备,花250元钱买了一头小牛交给队里的亲戚喂,八个月后出卖,对半分成,我得了600元,解决了大问题。
记者:有人说,现在农村放宽政策,你辞职下农村是为了发大财,对此你有何看法?
小曹:目前党对农村的政策,对我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发财,我也想过。不过,这是靠自己的劳动来发,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去年刚下来,是创业时期,收入只有千把元。现在,县委和公社党委都支持我,帮我解决了4,000元贷款和物资、房舍。我对现有的种鸡算了一笔账,今年下蛋孵化后,仅一季出售雏鸡,就可收入万元以上,如有帮手,再生产配合饲料卖给养鸡户,其收入更可观。
要干一番事业,没有资金不行。我图发大财,是为了干更大的事业。今后,有了钱,我还要聘请各种技术人材,联合办畜禽防疫站,办蚯蚓养殖场和配合饲料加工厂,学会利用太阳能和沼气能;我还打算为社员每户订个养鸡致富的规划,为全大队、全公社社员家庭养鸡场,提供良种鸡苗、配合饲料及全套饲养、防疫、治病的技术服务。
采访到此结束。不过,记者还要告诉读者的是:小曹的弟弟——南京的青工曹宁,接受了哥哥的建议,也准备下农村和哥哥一起大干一番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