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中菲友谊的千秋佳话——话剧《苏丹与皇帝》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7
第7版()
专栏:剧评

中菲友谊的千秋佳话
——话剧《苏丹与皇帝》观后
泓 渊
山东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苏丹与皇帝》(翟剑萍、茅茸、刘庆元编剧,王杰、丁冬、沈元骥导演)最近和首都观众见面了。
这一段优美动人的中菲友谊的诗篇,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德州至今保留着苏禄王和王妃的坟墓,他们的子孙在中国世代繁衍,已传至第二十代,但是,史料对此记载仅《明史》有寥寥数行。剧作家为了在舞台上形象地再现这一段源远流长的千秋佳话,在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大胆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作者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编剧手法,对剧中次要的情节尽量采用虚写的手法,对剧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则采用泼墨实写的笔法,力求充分合理,真实感人。
剧中对处于这个历史事件中心的人物永乐皇帝(薛中锐饰)性格的处理,显然不同于明传奇《干忠戳》的角度,而是择取了永乐执行睦邻政策的一个侧面。作者描绘了他初登王位,多疑严酷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刻画他文事武备、踌躇满志、雄才大略、当机立断的一面。由于他胸有太祖朱元璋“兵不征南洋十五国”的遗训,他非常重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谊与交往,虽几度险被驸马袁景弘的谗言所惑,但终能为苏禄王的披肝沥胆所感动,为郑和的直言忠谏所折服,不失雍容大度,肯于纳谏的帝王气度。作者对苏禄王巴图葛
(孙浩饰)的形象把握得分寸较适当。作为一个岛国之主,他对内能团结臣民,对外不失国体。为振兴苏禄,仰慕中华文明,几乎是举国前来修好。在明朝皇帝面前,他镇静自若,不卑不亢,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赢得了永乐的敬重。苏禄王妃葛木宁(王玉梅饰)的形象塑造得很感人。她温和凝重,深明大义,处乱不惊,深得东王的信任和臣民的爱戴,她第一个支持东王访华,协助东王完成了与明帝修好的大业。
这是一个时而风波迭起,动人心弦,时而恬静抒情,悦人耳目的戏,不少场面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在姑苏河畔,远有古塔白帆,近有溪流小桥,绿树丛中垂吊着悬索秋千,葛木宁王妃坐在秋千上学习中国刺绣,出神入迷;伊斯梅尔王子手攀秋千请芸儿讲解《诗经》,情真意切。在大内花园,白玉栏杆溶于如水的月色中,一场风波才过,忽而传来悠悠的洞箫声,权贵妃面对心绪烦乱的朱棣,平静地借佛手和茉莉之香,做君子与小人之喻,这许多饶有诗情画意的场景,是颇具匠心的。
这个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剧本对三保太监郑和的形象就塑造得不够丰满。(附图片)
明永乐皇帝与苏禄王共叙友谊
王景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