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不倦的探索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8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不倦的探索者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到坦桑尼亚不久,关于当地草药的奇效神功却听到不少:一味草药可使5个月的胎儿坠地,而孕妇却安全无恙;一种树叶能治愈牛皮癣、金钱癣顽症,只要用它搓上几次,因染鹅掌风而脱皮烂肉的手就会变得细嫩光滑……这些故事使人在惊叹这个国家药物资源丰富的同时,很想见见那些用草药行医的“坦医”。
在达累斯萨拉姆的闹市区,我们访问了一家私人开业的“坦医”诊所。诊所的主持人名叫哈娃,三十六岁,一身时兴打扮。初见之下我们简直有点失望,因为她与想象中的“坦医”大不一样。然而,她渊博的医药知识和创业者的激情,很快就打消了我们的疑虑。
“我国最常见的疾病有疟疾、痉挛、哮喘和妇女病等,对这些病,我们的草药都有很好的疗效。这种药叫‘木卡瓦’。”她将一把枯叶状的药递给我们看,“它是治疗小儿痉挛的特效药,熏吸或汤服皆可。”我们闻了一下,一股艾蒿似的浓烈气味直冲鼻孔。“这种药能治疟疾,疗效好,又没有副作用。”她补充说。
正谈着,一个中年病人走了进来。哈娃赶忙热情招呼,给他称体重、量血压,殷殷询问之后,拿给他一大瓶柠檬色的汤药。患者告诉记者,上个月他得了疟疾,吃了几次“洋药”,病是好了,但伤了胃口,一点不想吃东西,只想呕吐。自从服了哈娃大夫的药,情况大有好转。“早知如此,当初我就该到这里来。”他向大夫鞠了个躬,是告辞,也是致谢。
哈娃年纪不大,开业行医还不到半年,哪来这么好的医道呢?她似乎看出我们的心思,“三十年前,我就与草药和医学结下不解之缘。”她略带笑意,向我们讲述了她与草药结缘的故事。
她出生在半农半医的家庭,祖父和母亲是一辈子给人接生和用草药治病的乡间医生。小小年纪,哈娃就很有兴趣地记住了不少草药的名称,无数次看到过病人的痛苦和愈后的欢欣。她怀着为病人解除痛苦的理想,考进了护士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首都一家医院当护士。她如饥似渴地向大夫们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走访乡间医生,积累草药知识和收集处方,决心要探索一条吸收现代医学之长、发展本国传统医学的道路。
探索的道路是很不平坦的。在坦桑尼亚,用草药治病已有悠久历史。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大量草药处方只在民间口头流传,并无文字记载,而且良莠混杂,真假难辨。不少的人不相信草药可以治病。哈娃懂得,只有用事实才能改变人们的认识和偏见。1976年,她着手进行对草药的分类整理和研究工作。
她对我们讲了一个用草药催奶的故事:几年前,她那个村子里有几个妇女为产后没奶发愁。哈娃早听说有一种草药可以催奶,但自己并未验证过。她想,何不先在自家奶牛身上试试。她到野外采来那种草药喂牛,结果使这头奶牛的产奶量一下子提高好几倍。这草药对人有没有害呢?哈娃不敢贸然将药方示人。恰巧不久,她自己产后坐月子,便煎服了这种草药,效果很好。随后,她又反复试验和确定了此药的制作方法和服用剂量。正是用类似的办法,她验证、完善和摸索出许多验方。
如今,哈娃用来入药的既有树叶、草根、花卉,也有贝壳、海鱼、河蚌,在她诊所的橱柜内,摆满各种绚丽的海螺,那是她采集制作的标本。她指着室内一盆开着小花的紫罗兰说:“这也是药材,可以治疗失眠。”
她的努力是感人的:每周工作七天;看病、组织药源、跑大医院征求对她新药方的化验结论,没一天得闲。她说:“几个月来我瘦了,但不感到疲倦。”是的,理想,能给每个意志坚强的探索者以无限力量,对于这位立志开启祖国医药宝库的年轻女医生更是如此。
她的努力已产生成果。五个月里,她治疗过的病人已有1,000多人次,很多人的病痛因她的诊治而解除。翻着那本厚厚的诊病登记簿,哈娃满怀深情地向我们介绍他的病人:凯蒂,女,三十五岁,结婚五年不育,吃药一个月后怀孕;萨里姆,男,四十五岁,从小患哮喘病,在这里治疗一个月,痊愈。“萨里姆见人就说,你要是有哮喘病,赶快去找哈娃大夫。他成了我的义务宣传员。”说着,她爽朗地笑了。
十平方米的诊所是狭小的,医学事业的天地却是无限广阔的。探索者总是在艰难中举步,在困难中摸索前进,但胜利,也总是向着不倦的探索者微笑……(附图片)
哈娃——“坦医”的不倦探索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