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在瓦莱斯墓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8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在瓦莱斯墓前
成凯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和巴黎公社起义一百一十二周年的时候,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演出了描写巴黎公社斗争的话剧《樱花时节》。这使我想起了《樱花时节》的作者、巴黎公社领导成员之一的于勒·瓦莱斯的英雄事迹。
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在瓦莱斯忌辰一周年时,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
“你勇猛的斗士,杰出的诗人,
你曾为我们说出所有的疾苦,
而今在这鲜花盛开的坟墓,
你为什么竟然长眠不醒?……
在我们冲向那些街垒的时候,
我们多么需要你的鼓舞,你的声音!”
一年前,我来到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向巴黎公社这两位伟大战士、作家致敬。在那春寒未尽的日子里,我欣喜地看到,瓦莱斯的墓上鲜花盛开,露出勃勃生机。这簇簇鲜艳的花朵,也是对烈士英灵的一种慰藉。
墓高约一米,正面用大字镌刻着作家的姓名和生卒年份:“于勒·瓦莱斯,1832—1885”。墓台后端,是一尊安置在半米多高底座上的半身铜像。我凝视雕像,他那倜傥英气中蕴含着刚毅和深沉;浓密的胡须,高阔的前额,栩栩然体现了当年的丰采;颧骨突出,脸颊消瘦,显然是风霜岁月留下的痕迹。尤其是那微蹙的双眉和凝神注视前方的眼睛,更给人以深刻印象:是悲愤?是面对现实在思索?还是在探究着未来的道路?……墓台前沿的一行小字,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点启示,这是这位公社英雄朴实的自白:“所谓我的才能,盖出于我的信念。”对的,人们从这双眼睛里看到的正是信念,对革命事业,对未来胜利的执着坚定的信念。而这点,正是瓦莱斯,也可以说是所有公社战士们突出的高贵品格。
站在铜像前,我不禁缅怀瓦莱斯光辉的一生。他象鲍狄埃一样,从少年时代起就投身火热的斗争。16岁时,他在家乡南特积极参加了1848年的2月革命,由此而开始了他几乎可以说是“职业革命者”的生涯。他也象鲍狄埃一样,时而用笔,时而用枪,甚或二者并用,向资本主义世界展开了坚韧不拔的斗争。几度被投入狱,丝毫不曾折损他的锐气,动摇他的意志。尤其是在巴黎公社的日子里,他更是始终满怀激情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他当选为公社中央委员,先后担任过教育委员和外交委员,直到“浴血的一周”,他还坚持奋战在街垒前,为保卫公社作最后的斗争。公社失败后,他在朋友们的掩护下辗转逃往英国,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就在这时,凡尔赛分子还在1872年缺席宣判瓦莱斯死刑,足见敌人对他是何等恐惧和仇恨。
作为记者和作家的瓦莱斯,报刊是他主要的战斗阵地,散文是他主要的战斗武器。他为许多刊物撰稿,自己也曾创办过几份报纸,其中以《人民呼声报》最为著名。瓦莱斯在公社斗争前夕的2月22日创建了这份报纸,直接为行将到来的革命起了呼风唤雨的作用。这份报纸刚一问世,就受到了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其发行量从最初的80份,几天内就骤增至10万份,这在当时简直是个惊人的数字。但,报纸仅仅出版了18天就遭到了反动当局的取缔。公社的胜利给它带来了新生,3月21日,“人民的呼声”又重新响彻巴黎上空,《人民呼声报》成为公社时期最主要的报刊之一。瓦莱斯一面领导着公社斗争,一面主办报纸,并经常亲自为该报撰写激动人心的文字。这份革命的战报,一直坚持到流血周的第三天——5月23日,才因战事紧急而不得不停刊。
公社的失败丝毫没有使瓦莱斯消沉。流亡期间,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怀念着公社的事业,更加奋发地挥笔讴歌这场震撼世界的革命。1872年底,他就饱蘸着热情挥笔完成了五幕十一场的大型剧本《巴黎公社》(即《樱花时节》),史诗般地再现了公社的伟大斗争。从1878年开始他陆续发表具有自传性质的三部曲长篇小说《雅克·万德拉》、(《孩子》、《中学毕业生》和《起义者》),其中的《起义者》,又是一部记录公社革命的史书。这两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创建崭新的无产阶级文学的斗争中,瓦莱斯是一名思想敏锐而深邃的自觉战士。1881年3月,他在题为《人民的诗歌(关于鲍狄埃)》一文中,激情满怀地呼吁:“啊,新的法兰西,新的一代,站起来了的人民,她多么需要和狂想的浪漫诗歌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诗歌,正象需要另一种戏剧和另一种小说一样。……我们需要穷苦的劳动兄弟的声音!”在这篇文章里,他第一次高度评价了鲍狄埃诗歌的伟大革命性意义:“这就是崭新的人民的诗歌!”
是啊,我们需要崭新的人民诗歌,崭新的革命文艺。而只有对革命事业永远怀抱坚定信念的人们才会真正懂得她的价值。(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