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威海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1
第2版()
专栏:

威海的启示
本报记者 张平力
内容提要:威海市工业生产十年增长5倍,城市人口没有大量增加。主要经验就是该市把城乡经济统筹安排,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发展,布局合理。他们对国营、集体企业一视同仁,对城市、农村企业一视同仁,打破了城乡界限,搞好郊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从而避免了城市人口膨胀。
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建设者们都有一个愿望: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相同的顾虑:增加生产,就要增加城市人口,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穷于应付的难题。然而山东省威海市却没有被上述矛盾所困扰。
七十年代初期,山东省威海市的工业经济正处在起飞的转折点上。当时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做过一个大致的预测,认为全市的工业总产值要达到4亿元,城市人口就要增长1万人左右;到那时,市区要新建厂房和职工宿舍85,000平米,共需投资960多万元;还需增加商品粮、蔬菜、食油等800多万斤。同时,市区内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商业服务和市区面积都要相应增加、扩大。然而到现在,威海市的工业生产大大发展了,产值大大提高了,1982年底比七十年代初增长了五倍多,市内人口却没有急剧增加。
城市人口少,给威海市带来许多好处:城市不存在就业、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等问题;城市面积没有扩大,市区内的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等公共设施在数量上增加不多,可是质量却大大提高。威海市的市政建设投资每年从国家那里只能得到几万元,可是这里的市政建设水平却不低,市中区有气派不凡的大公园、花团锦簇的街心花圃,楼房的设计、色调都极有讲究,老、旧房屋的更新率已达到40%以上——这自然要仰赖于地方自筹资金的来源丰富,但也说明这里因为人少,市政建设没有别处那种“穷于应付”的局面,便于集中投资,保证投资效果。
不过,当年的那个“预测”有一点是测准了:威海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今天的水平,与增加了近1万名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有直接关系。但是这1万名工人没有集中到城市中来,而是分散在威海市郊区的6个公社、200个大队的社队企业里。这些社队企业和城区的工厂企业用“产、供、销一条龙”、以产品为中心的专业化协作等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高、中、低档产品多层次,国营、集体、社队企业多成分的城乡密切协作的工业经济体系。正是这个经济结构,决定了威海市城乡人口的合理分布。
这些年,威海市在严格控制人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人口分布的合理化,主要取决于经济布局、结构的合理化。威海市的工业经济体系,是靠走一条“产品扩散、城乡协作”的工业发展路子逐步形成的。现在看,威海市之所以能走上这条路,主要是得利两个条件,即:全市重工业少,轻纺工业占主导地位;国营企业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大。这种状况是历史形成的。合作化时期,威海市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就有了较大发展。五十年代后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威海市曾盲目发展了一些国营重工业企业,从农村招收了大批劳动力到城市,造成了一系列比例失调。后来这些国营重工业企业都相继下马。这段历史使威海市的人们悟出一条道理,即:象威海这种地处国防前哨、重工业原料缺乏、国家投资项目少的地方,只能依靠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轻工业来打开经济局面。为此在3年调整期间,威海市有计划地把下马的一部分国营企业的技术骨干、设备和厂房,转移到集体企业,为进一步发展集体工业企业奠定了基础。“三五期间”,全市集体工业企业的产值翻了一番,利润增加2倍多。七十年代初,威海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本来存在的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威海市农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力,迫切需要从发展工副业生产中找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轻工业那种“投资少、见效快”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吸收劳动力灵活”的特点就发挥了作用。先是集体所有制的威海市地毯厂开始试行厂队挂钩、产品扩散的新办法,不是把农村劳力招进城,而是把一部分用工多的织毯工序下放到社队加工。这样不但提高了地毯产量,解决了劳力不足的问题,还帮助社队创办起了工副业项目,增加了收入。中共威海市委及时总结了这一经验,看到这种组织产品扩散、城乡协作的作法,既能充分利用城市工业技术、设备的优势,又能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厂房、劳力的作用,两方面取长补短,就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威海市选择了这条路,从1970年到1981年,威海市工业企业(主要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利用产品扩散,“脱壳”等办法,帮助农村社队办起了533处企业(约占威海市社队企业总数的50%)。城市工业企业和社队企业结合起来,确实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也正是这些社队企业,将可能涌向城市的大量农村劳力吸收了进去。
政策也是影响人口流动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威海市,工厂企业中因为所有制不同、所处地位的不同,曾存在过几条“杠杠”,成为吸引人们去跨越的“台阶”,即:在社队企业的人想去市区内的集体企业,市区内的集体企业的人想去市区内的国营企业。如果没有一套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去破除一些有关的“杠杠”,人们都争相去跨越“台阶”,势必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集中。中共威海市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始终把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作为依靠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各行各业对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加以扶植和保护。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对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作用更加重视,有关的政策也日臻完善。具体作法是:对集体企业的干部、职工,在政治待遇上同国营企业一视同仁。所有集体企业的干部,统归市委组织部门管理。对集体企业,不改变性质,不平调资金,不挤压原材料,不随意抽调干部和工人。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口粮标准和劳保用品等,可以和国营企业一样。凡是生产搞得好、经济效益高的集体企业,职工的福利、奖金可以超过同行业的国营企业。由于这些政策,调动了城乡集体企业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才使这支职工大军在农村稳定下来。
过去社队企业人员向城市企业流动、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认为社队企业“不保险”,而城市的企业也常常愿意把“放”下去的人、财、物收回城来。中共威海市委在组织产品扩散的时候,一方面积极做好有关城市工厂企业的思想工作,使之提高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同时特别强调向农村社队企业扩散产品要做到“三保证、三不放”,即:原材料有保证、设备技术有保证和产品销路有保证;有毒有害的产品不放,加工费过低的不放和工艺复杂、技术不过关的不放。威海市还组织市区企业和社队企业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原材料、产品、利润等各方面连在一起,使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补短长。近年来,威海市逐步把30%的社队企业产品纳入各级经济计划。
城市工厂企业支援社队企业各种设备,为社队企业培训技术骨干,使社队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现在,威海农村社队企业在市区工业的带动下,能生产针织、食品、服装、机械、仪表、化工、电子等100多种工业产品,全市社队企业总收入达到8,450万元。一个农村社队企业的职工年收入比城市职工还多出65元。社队企业地位的稳定,使占农村总劳力71%的从事社队企业生产的社员不去跨越那几级“台阶”向城市流动和集中。
城乡经济的较快发展,促使威海市在搞好城区各项建设的同时,也愈来愈重视农村小集镇的建设。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各公社用于小集镇建设的投资已近2,000万元,比建国以来投资的总和还多。由于农村小集镇的建设,一些过去只能在较大城市才能有的条件,如丰富的文化生活、较高的教育水平、繁荣的商品交易、方便的交通等等,已开始随着工业经济向农村扩散,也从城市向农村“扩散”。而这一切,使农村产生了“向心力”,改变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集中的趋势。在威海市,城市到农村招工,农村的劳力多不愿去;而城市要办一项事业,人们多愿意到农村去办。黄昏时分,正是威海市职工下班回家的时候,在威海市郊的柏油大道上,你可以同时看到两股人流:一股是从市区向郊区,一股是从郊区向市区——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已经变得不那么清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