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王副教授下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1
第3版()
专栏:可敬的人

王副教授下乡记
本报记者 颜世贵
今年春节期间,万里同志来到天津静海县东双塘大队视察,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汇报大队的变化时,特别介绍一位副教授帮助他们翻身的事迹。万里同志听后赞扬说:“我们的知识分子多好,七八年蹲在这里,分文不取。知识分子下乡非常重要。知识下了乡,农村才能大变样!”这位受到赞扬的副教授就是北京农业大学的王连纯。
王连纯今年五十四岁,中等个,头发花白,也许太辛劳吧,显得有些苍老。1953年,他从东北农学院毕业,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三年后留校工作。1965年,他带领学生到河北涿县办万头猪场,搞半耕半读。谁知一场动乱,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随之,学校又被赶来赶去,忽而这,忽而那。然而,他传播知识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他看到许多农民还在沿用落后的方法养猪、种地,心里很难受。他决定找个生产队做“根据地”,把知识传给农民。天津市农林局畜牧处有他大学时的一个同学,他打起背包就直奔天津去了。他的老同学建议他到东双塘去看看。
东双塘地处黑龙港流域边缘,是华北著名的盐碱地带。土壤含盐量高达千分之八,一眼望去,只见些稀稀拉拉的红金条、枸杞子。最严重的两千多亩盐碱地,白茫茫的一层硝,直冒泡,兔子不拉屎,光秃秃,什么也不长。路过的没有不叹气。人穷得叮当响,干部都不想干了。后来,当过炼钢工人的杨景明回到家乡,接过了这副重担。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要去天津、静海县城领回讨饭的人。杨景明立志改造盐碱地。他发动农民养猪积肥。但由于采用“稀汤灌大肚”的老方法,养的“猪背比刀快,尾巴比锥子快,跑起路来比狗快”。每头猪赔本二三十元,谁都不想再养了。正当杨景明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养猪专家王连纯带着七八位教授、讲师来了。
自小生长在农村的王连纯,理解农民的心情。他放下行李,就去猪场,发现猪普遍营养不良,喂食不科学,就决定从传授养猪技术入手,使他们走上富裕的大道。他一面组织巡回医疗,给牲口防病治病;一面做对比试验,改变落后的喂养方法,使猪的育肥期由原来的一年半缩短到六至七个月;接着,又搞人工受精,提高了受胎率,原来饲养20头种公猪,现在减少到4头,每年节约饲料2万多斤。
这一来,轰动了东双塘。农民的视野开阔了。养猪的积极性又高涨起来。全大队由两千多头猪猛增到5,000多头。实现了一亩地,一头猪。猪多,肥多,每亩施粪肥1万斤。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0.2%,提高到2%。全大队80%以上的耕地达到中上等肥力。粮食亩产,每年也在成百斤地递增。
东双塘的农民高兴了,祖祖辈辈何时见到这样的年景?可是,王连纯却又心事重重了。他知道,单靠养猪改变东双塘的面貌是困难的。还要普及作物栽培、土壤改良、农业机械的保养使用、经营管理等等科学知识。这样,他一个人的力量就不够了。他回校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副校长沈其益教授。沈老很支持。于是,农学系、土壤化学系、园艺系、农业经济系、畜牧系和学校研究院、试验站的专家教授们都陆续应邀来到东双塘。
“这些专家教授都很热心,但毕竟是‘飞鸽’牌的。”这天,当王连纯把一些专家教授送上车时,对身边的杨景明说,“就是我,一年也只能来几次啊!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培养不走的专家教授!”
“对呀!”杨景明忙接过话头,“有办法吗?”
王连纯说:“我想从队里挑选一些有文化的青年,送到学校去培训年把,就成了。”
为了这事,王连纯不知动了多少脑筋。现在,这些人都已回到了东双塘,成为大队的科技骨干。担任大队科技队长的韩德荣,利用学到的知识,建立了30个土壤监测点,搞清了全部土壤情况,为因地制宜施肥,提供了科学数据。担任畜牧技术员的靳宝义,操作的人工受精受胎率达到95%以上,超过了国内的先进水平。
科学是翅膀。如今,东双塘已起飞了。农业总产值五年翻了一番,人均收入也由90多元增加到300多元。全大队60%人家住上新房,100多户买了电视机。……
“全亏王教授给我们送来科学哩!”东双塘的农民怀着感激之情,对每一个来访者说,“王教授不计较自己的专业,需要什么干什么。虽说应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技术,在一些人眼里不以为然,一个教授搞这个?但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我们非常感谢他!”
王连纯呢,半年前被任命为静海县兼职副县长。又要在校教学,又要来县里指导科学种田,他真忙煞了。(附图片)
图为王连纯(右二)在向社员传授科学饲养瘦肉型猪的知识。 本报记者 田永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