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何来“一步跨三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29
第8版()
专栏:

何来“一步跨三江”
沉浮
近年来读了一些描写长白山的诗文,很感人,甚至比亲自到长白山一游还要大饱眼福,这可能就是俗话所说“看景不如听景”的缘故吧!但是,且莫高兴,某些描写长白山的文字,很有些捕风捉影的失误。比如,有一首诗写“谈笑一步跨三江”,另一首诗也有:“啊,长白瀑布,三江从你这儿起步”。读起来很有气势,却没有科学的依据。因为长白山瀑布只是松花江之源,而不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之源。图们江发源于长白东麓,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南麓,长白瀑布则是在长白山北麓,要说长白山是“三江”之源才是对的。写诗而在细节上有微疵,也还罢了,科普文章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更要贻误读者了。一篇科普小品这样描写长白山天池:“……就从这银镜里冲出三条大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伸向远方。”以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为其生命线的科普知识小品竟然如此言出无据,至少是犯了人云亦云的毛病。
话说回来,写诗也必须注意科学性。写诗固然少不了夸张,但夸张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的夸张,但读后并不使人感到不可信;可是你要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泻万里长江源。那就会有人指出:庐山瀑布不是长江源。
再如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既有夸张的诗意,也不悖于事理,地球赤道周长为4万公里,在一昼夜里人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8万华里呵!
当然,诗毕竟是诗,不能对所有的艺术夸张,都去定量分析,那样也会闹出沈括错改杜甫诗的笑话来。但为文落墨,讲究一下科学还是对的,我们毕竟生活在科学昌明的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