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他的事业在冰雪世界——访冰川学家施雅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30
第3版()
专栏:专访

他的事业在冰雪世界
——访冰川学家施雅风
本报记者 柏 生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两鬓染霜、精神矍铄的科学家,风尘仆仆,来自西北的戈壁沙滩。谁能想象得到,正是他,二十多年来,带领一批又一批冰川科研工作者,从祁连山到天山,从喜马拉雅山到喀喇昆仑山,先后攀登上五十多条四千到六千米高的大小冰川考察。就是他,开拓了我国冰川学研究的新领域,探索了冰雪世界的种种奥秘。这位今年已经六十四岁的学者,就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施雅风同志。
话题一接触到冰川雪峰,施雅风双目闪光,精神振奋。他拿出一本精美的冰川画册对我说,我国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多的国家之一,资源很丰富。冰川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面积的40%。冰川覆盖着全球陆地面积的10%,占有地表淡水储藏量的80%左右。大量的冰川融水是山区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高山冰川是天然固体的冰库,对河流起着调节作用。它们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滔天洪水、雪崩、泥石流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冰川的危害将受到进一步的控制,冰川将为人类作出大贡献。研究冰川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兴利除害。这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
往事历历,施雅风不禁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五十年代,祖国冰川学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为了打开冰川研究的局面,1957年的夏天,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的施雅风,率领一个地质小组到甘肃河西走廊进行考察。漫漫黄沙,骄阳逼人,但祁连山冰川,却是另一番景象,千年不化的冰崖雪峰,寒气森森。大自然强烈对比的风貌,给施雅风提出了课题:能否让这沉睡的冰川巨人,迅速化为涓涓流水,滋润那干涸龟裂的土地呢?
195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施雅风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有一百多人参加的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开始了向冰川的进军。在祁连山艰辛考察三个月,他们初步查明冰川的分布、类型和储水量,进行了有实用价值的人工融化冰雪试验,编写出四十三万字的冰川科研文献《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
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来,施雅风带领冰川科学工作者,在一条极其艰辛而光荣的冰川探险道路上跋涉,他们为千万条冰川进行了编类和统计,并撰写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和著作,逐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冰川学的研究工作。他们爬过的每一座雪峰,研究的每一个冰川,都包含着探险家才能享有的危险经历和胜利后的无限欢欣。他们行进在冰天雪地中,没有人烟,咬几口硬馍充饥,喝几口雪水解渴。高山环境,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烈日如火,打赤膊还嫌热;一会儿云遮雾罩,几十米内分辨不出方向;有时狂风呼啸,雨雪交加,使人难以立足。最可怕的是高山缺氧,一步一喘,行路艰难。有一次为了寻找第四纪冰川遗址,在攀登西夏邦马峰山脊时,施雅风从冰坡上滑坠,摔伤了腰。未等痊愈,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在缺氧的高山雪峰,他总是微笑着鼓励同志们坚持攀登。
1978年9月,施雅风率领我国冰川代表团参加了世界冰川目录国际讨论会。他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向与会者作了关于《中国冰川的分布特征和变化》的演讲,受到了热烈的赞扬,使我国现代冰川学的研究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引起了各国冰川学者的重视和赞叹。
施雅风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他出生在江苏海门县,从小家境贫寒,靠自己勤工俭学读完中学。抗战开始不久,他考上了浙江大学地理系。在不倦的思索和追求中,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能够给科学研究工作带来光明的前途。194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施雅风具有一个共产党员光明磊落的胸怀和一个科学工作者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是在生活中最困难的时刻,他始终坚持真理,坚持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十年动乱中,关在“牛棚”中他还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本地图,回忆和追记着科学考察的经历和成果。1969年9月,他刚从“牛棚”中出来,首先想到的就是恢复冰川研究工作。
谈到冰川研究事业发展的前景时,施雅风非常兴奋。他滔滔不绝地对记者说:现在,我国的冰川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长起了一批骨干力量。但是,这一研究项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为边远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困难还很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一些政策和实际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以致一些知识分子有所顾虑,中青年高质量的科技人员补充不上来,等等。为了鼓励边远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施雅风同志曾提出建议,要求国家采取一些实际可行的措施,使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加快我国冰川研究事业的发展。当然,这也包括边远地区的其它科技事业在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