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一业带动各业兴旺——辽中县茨于坨服装大集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3
第5版()
专栏:

一业带动各业兴旺
——辽中县茨于坨服装大集的调查
沈阳市工商局 于成俊 张凤舞
辽宁省辽中县茨于坨大集现在空前活跃,每逢集日,常有2至3万人参加,节日、农闲季节达35,000人。有的外地工厂、批发站、商店开着汽车满载商品而来,到集市销售化纤布、日用工业品、食品等,最多时达125辆汽车。平均每个集日上市的商品总值近300万元,其中以服装成交量最大,每集上市销售服装的有3,200多个摊点,摆到市场上的各种服装达13万到15万件。这个大集已逐步发展成以服装带动各业的专业市场。
茨于坨服装大集之所以能发展快,有其特定的条件:一是有原料,国家积压的化纤布可以自由选购,有的送货到门;二是70%以上的社员家庭有缝纫机;三是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有40%的剩余劳动力要扩大生产门路,还有老弱病残参加辅助劳动。制作服装基本上是自己购料,自己加工,自己出售,多属于家庭手工业,是农村多种经营的组成部分。
茨于坨大集经营的服装,已从产销直接见面发展到产运销联合经营,环节少,费用低;再加上精心剪裁,用料省,浪费少,平均价格比国营的低,同时能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群众的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服装品种多,样式新,因此适销对路。这里90%以上的服装是被商贩买走,运往西北、华北等地偏远农村。
服装市场的繁荣兴旺,使农村剩余劳力有了出路,打破了过去劳力多、耕地少、部分群众没活干的困窘局面,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82年该地区虽然遭到百年不遇的雹灾、虫灾、旱灾,粮食仍然高产,比1981年增产1,000万斤。现在,服装市场的发展,已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茨于坨增设旅店7家,饭店10家,商店25家,各种摊床110处。再加上外市县的一些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经常来这里赶集推销产品,各种商品的上市量与成交量大幅度增长,这里逐步发展成五业兴旺的集镇。现在全公社剩余的整半劳动力有5,000多人从事服装加工和推销活动,围绕服装业新发展的饮食服务业、集体和个体工商业安置的劳动力,相当于全县财贸职工人数的总和。1982年全公社每人平均收入达480元,同时为集体增加了资金积累,为国家增加了税收。
然而,对这样的好事,开始认识也很不一致。有说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会导致弃农经商,应该关闭这个集市;也有肯定和支持的,认为它反映农村经济活起来了,应该积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辽宁省委、沈阳市委和辽中县委经过多次调查研究,认为茨于坨服装大集的形成和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的产物,不应加以限制,而要积极扶植,加强领导和管理。辽中县委抽调了120多名干部,专门就社员加工出售服装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整顿工作,定出有关的规定,要求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对社员劳动致富的正当收入给予保护;承认由于劳动力强弱和技能高低而出现的收益上的差异;对非法经营和无证经营的坚决取缔;个体服装加工销售户必须同从事农业生产的社员一样,按规定交纳公积金,承担各种社会义务;对加工贩运服装专业户,实行定额征税。同时,查处了倒卖化纤布、贪污受贿和出卖账号等违法活动,维护了经济秩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