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请摘掉对知识分子的“有色眼镜”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4
第3版()
专栏:在地方党刊上

请摘掉对知识分子的“有色眼镜”吧!
编者按:天津《支部生活》第6期刊登的这篇报道,所反映的问题有代表性。文中谈到的两位中年知识分子入党时经历的波折,在其他一些地方和单位同样存在。
知识分子入党为什么这么难?阻力究竟在哪里?对知识分子“左”的偏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骄傲自大”、“办事圆滑”之类,就是某些人反对知识分子入党常用的“理由”。有些同志怕知识分子入了党于自己不利,提出一些莫须有的“印象”或“感觉”加以阻挡。实质是“左”的思想影响加上个人利害得失,形成对待知识分子的“有色眼镜”。要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知识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必须坚决打破对知识分子的“左”的偏见,在知识分子入党的问题上出以公心,真正以党的事业为重。
近两年来,天津纺织工业研究所发展了两位中年工程师入党。然而,这在研究所党组织里却经过了两番波折。波折之一——“两个冒尖”
中年工程师杨金柱在科研项目上的“冒尖”是公认的,他主持设计的测色仪器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去年所里两个科研成果一等奖就有他一个。可党内也有人提出,杨金柱还有一个“冒尖”是骄傲自满,说他有“知识分子的傲慢气儿”。据此,尽管他恳切要求入党,党内也酝酿了二年多,但在准备发展他入党时,仍有人坚决反对,而且反对得相当坚决:“你们要发展杨金柱,我就告到中央去!”
如何对待这些反对的意见,研究所党总支负责同志慎重地召集有关支部的党员开了几次调查分析会,让大家充分发表不同意见。有人举了杨金柱“骄傲”的一例:1978年,研究所给机电室下达了研制一种新型光谱测色计的任务,一位工程师主张采用单光束测量系统,而杨金柱却力主用双光束测量系统,二人各执己见。研究室领导决定两人分头研制,最后择其优者。结果,杨金柱的成果居优,很快通过了技术鉴定。“杨金柱在这个项目的研制前后自以为是,表现得骄傲自大。”有人就是这么下了结论。然而,党总支成员不这么理解。他们明确地指出:这是知识分子有独立见解的表现,与骄傲自满风马牛不相及。党内经过几番讨论,得出了共同结论:杨金柱确实有独立见解。
一场风波平息了。现在,杨金柱已经是正式党员了。
波折之二——“圆滑”
如果说杨金柱因为“骄傲自大”而入党难,那么政治上积极进取、为人恭谦的知识分子,该不成问题了吧?不一定。纺织研究室工程师孙松就是这么一个人,可是“有商人作风”、“办事圆滑”的评语,常常传到他的耳里。孙松问支部书记:“有人说我圆滑,我还能申请入党吗?”支部书记打消了他的顾虑。可是有的党员仍然用“圆滑”二字来概括孙松的全貌,不同意他入党。在党员座谈会上,党总支负责同志和大家一起分析。“孙松的商人作风和圆滑有什么具体表现?”有人答道:“给人的感觉是这样。”请举几例吧,又说不出来。总支书记解开这个谜:“不是群众有反映,而是你自己凭主观印象说话。”
有位同志写了一篇关于气流纺的论文,担任研究室副主任的孙松负责审稿。孙松说某刊物上曾发表过类似的论文,没同意发表。如果他真的圆滑,为什么不同意发表这篇论文,落个人情呢?
在事实和道理面前,“印象”、“感觉”都黯然失色。去年8月,党支部大会通过了孙松的入党申请。
总支书记的答记者问
记者采访后,向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提出一个问题:“这两番波折,固然主要是‘左’的影响,是否党内有些同志主观上也有问题呢?”
回答是出乎意料地明确而尖锐:“有人从个人利益出发,靠‘党票’吃饭,怕知识分子入了党会如虎添翼。”
说得对!“左”的思想影响加上个人利害得失的计较,形成了一副“有色眼镜”。知识分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乃至特点,一经它放大、滤色,便成了足以拒绝符合入党条件的知识分子于党的门外的“理由”。我们不禁要向党内的一些同志疾呼:同志,请摘掉“有色眼镜”吧!天津《支部生活》记者 吴建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