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向莎士比亚学习——《莎士比亚研究》发刊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5
第5版()
专栏:

向莎士比亚学习
——《莎士比亚研究》发刊词
曹 禺
有史以来,屹立在高峰之上,多少文学巨人们教给人认识自己,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贫乏生活,使人得到智慧、得到幸福、得到享受,引导人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
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我们从他的创作里获得灵感、启示和智慧。时代变化了,社会进展了,尽管民族有歧异,地域不相同,世界各地的学者们,都在莎翁身上发现巨大的欢喜、无限的生命,都禁不住赞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这段话写的不就是莎士比亚自己么?他不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么?古往今来,创造奇迹的人,是屈指可数的。莎士比亚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是最贴近人心的一个。他为普通的人而写,又为天才的人而写;为智愚贤不肖的人而写,又为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有文化的角落而写。然而他又是多么深、多么难以讲得透的诗人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句颂扬的话原是讲我们古代的圣贤的,我看,当然可以送给莎士比亚。各国有才能的学者和戏剧家们,都在研究他的戏,演他的戏,孜孜以求,倾一生精力为他写论文,作注释,作考证,这是学者们乐此不倦的境界。一辈子只想好好演几个莎士比亚剧中的深刻、精微的人物,把他们活生生地重现在观众面前,这是无数演员们一生在舞台上渴望的幸福天地。无数的导演和舞台艺术家们又何尝不如是向往呢。
历史上有这样的事,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们喜欢只把莎士比亚剧本作为诗、作为学问来钻研,有人甚至不大赞同演出莎士比亚,这大概是因为流动在幻想中的莎士比亚,比呈现在眼前的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更丰富、更完美吧。致力于莎剧演出的艺术家们,似乎又和那些以莎士比亚为文学研究对象的专家们不大说话,不能常常讲到一块儿去。也许这已是过去的历史了,今天的情况有所改善了吧。
这个学术性刊物,选登研究莎士比亚的学术论文,也选登关于莎剧在中国演出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无非是指出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为当时的观众写戏的剧作家,同时他又是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剧本需要许多学者在书斋里作专门的探讨,也需要艺术家在舞台上不断演出。
如果书斋里的学者与舞台上的演出者,象合作演奏一部伟大的交响乐似的那样亲密、热烈地合奏起来,那么我相信,我们不论在莎士比亚的研究或是演出方面,都会取得新的成就,都会给人一个惊人的、丰富的感觉与享受。
我们是中国的学者,在中国研究莎士比亚,缺少一个资料丰富的条件。我们有关汉卿,有王实甫,有汤显祖等,关于他们,我们有不少的话可讲。而莎翁的名字还是在二十世纪初,通过用文言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等,我们才开始知道。
然而我们研究莎士比亚有一个与西方不尽相同的条件,我们有一个比较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受不同于西方的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气的许多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以一个处于历史新时期的中国人的眼睛来看,来研究,来赞美这位世界的巨人。这个学刊上的文章,似乎是有这样的意图的。
因此,我们希望,这些学术论文中,有那么几篇具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有说服人的内容。当然,这仅是我们的希望。
我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想不到他死后出现了一位马克思,那样热爱他的戏剧,据说甚至于能成段、成场地背诵他的戏。我们希望探索在后来的这位巨人的眼里,莎士比亚为什么如此地伟大、如此地值得赞美。
马克思、恩格斯给予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以高度评价,提出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十分准确的“莎士比亚化”创作原则。这个原则为后代的剧作家开辟了一条宽阔、豁亮的道路。歌德说:“莎士比亚的好处当然没有说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一看莎士比亚的好处,从而能说明它,这也是好事。用这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我们不是最早的,也不会是最后的,因为日后还有来者。
我们这样说,不是要独树一帜、占尽风光。我们愿和走过不同道路的人们一块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伟大的心灵。事实上,多少年来,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们辛勤劳动的成绩,虽然有大有小,也是不能抹煞的。
我们还想,把一切用了心血写出来的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一切用了心血演出来的莎士比亚的戏,都拿来丰富祖国文化,作为我们的借鉴,作为我们的滋养。文艺之神将把这些当作种子,撒在这东方的文艺古国里。它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启发我们创作的灵感。这种想法和多年来我们的前辈向世界上各种进步的文化寻觅、探索,争取得到有益的收获的心情,是一致的。
〔编者附记〕《莎士比亚研究》是正在筹备成立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主编的学术性刊物,最近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原载《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