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艺高 德高 年高——缅怀京剧艺术家侯喜瑞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5
第5版()
专栏:

艺高 德高 年高
——缅怀京剧艺术家侯喜瑞先生
周 桓
九十二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艺术家侯喜瑞先生与世长辞了。侯老一生从事京剧艺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创造出了“侯派”净角艺术,塑造了马武、曹操、张飞、牛皋、窦尔墩等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享有“活曹操”等的誉称。他的逝世,对于京剧事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学戏必须虚心、刻苦。侯老常以他自己幼时向他的老师黄润甫学戏为例,启发学生不骄不躁。教《群英会》的一出戏时,黄老曾让他学曹操拿着书走场。他连走了几遍,都被轰回去。最后黄老问他:“你拿的什么书?你这时候心里想的什么?”他答不出来,黄老才说:“你心里一点谱没有,这个出场能带戏吗!?能合乎曹操这时候的情景吗!?”
当时侯老已经能“唱一出”,觉得老师这种要求过分,几次不想去学了。他在科班时的老师萧长华先生却说:“你要想往后有起色,就乖乖去学;不想当好角,就不用去了!”所以侯老总说:“不论是谁,虚心才能学好。学的时候,不能认为自己已经成了;学的当中,得有耐性,能刻苦。只有学深学透,才能演好演象。往后自己发展、变化、创新,也得在把老前辈的艺术学好学象之后。没学好,就创新,就如同小孩子没学会走,就跑一样,准摔跟头。”
演戏、教戏都得认真负责。侯老总是说:“演员得对得起观众。观众花钱买票,演员在台上不卖力气,那人家的钱不就白花了吗!”侯老要求演员演戏必须认真,不偷工、不减料,给观众真东西。在台上,精神要特别集中,无论主角、配角,就是来个武行、龙套,往那儿“一戳一站”,也都得象那么个样。不能人在台上,心想别处,或是无精打采。主角懈怠,戏演不好;武行、龙套懈怠,也能把戏搅了。演员就得对戏的质量负责,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你在场上“泡汤”,把人缘演没了,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教戏也是一样。侯老常说:“要教给人家,就得一点一滴细抠,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后力不佳”。北京解放后,沈玉斌等几位发起办了艺培戏曲学校(北京市戏曲学校前身)。沈玉斌聘请侯老当义务教师,侯老慨然应允。教了一段时间后,侯老所在的班社(剧团)要出外旅演,本来他可以暂时向学校请假,回来再教。侯老却想:“那样就把学生耽误了。我不能误人子弟!”于是他退了包银,不出外去演戏,留在学校义务教课。
名誉不是争出来的。侯老年轻时已经享有盛名,但是他从不争牌位,不争戏码,一向抱着能当红花,也能当绿叶的宗旨。更可贵的是,他能把戏不多的配角演得非常生动,又不夺主角的戏,起到了很好的烘云托月的作用。他为程砚秋先生配演《红拂传》中的髯客,堪称一绝,使戏生色。为几位著名老生配演《打渔杀家》的倪荣,角色更次要,但他却唱出台下的满堂好来。俗话说“人抬人,鸟抬林”。戏曲界都说侯老是“抬林的鸟”,只要戏里有他的角色,这出戏便另一个样。因此很多著名演员争相邀请他合作,甚至有的戏非请到他不唱。
 有些热爱侯派艺术的人和侯老的亲友,曾建议侯老推却小角色,多唱重头戏,自己挂头牌。侯老不以为然地说:“众人捧柴火焰高,都自己挑着单干,力量就单了,戏的质量上不去”。“演员的名,不是争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只要戏唱好了,得到观众信任,名便随之而来。不然,即使争得个虚名,也不过昙花一现,转眼即逝啊”。
侯喜瑞先生的艺术高,艺德也高。他从不斤斤计较个人,也不和别人勾心斗角,心情总是舒畅的。如果不是十年内乱的摧残,他还能再为京剧艺术多做些贡献。如今记下他的二三事,也许对更多的人,尤其是正在成长的青年有所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