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为中埃友谊架设桥梁——访艾因·舍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5
第6版()
专栏:埃及通讯

为中埃友谊架设桥梁
——访艾因·舍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
本报记者 俞成秀 林皎明
舞台上呈现出庆祝龙须沟新生的欢腾场面。这是中国作家老舍著名话剧《龙须沟》中的一幕:程疯子正打着竹板,兴致勃勃地给二春、四嫂、娘子等人说唱数来宝:“请诸位,想周全,东单、西四、鼓楼前;还有那,先农坛、五坛八庙、颐和园;要讲修,都得修;为什么先管龙须沟?都只为,这儿脏,这儿臭;政府看着心里真难受!好政府,爱穷人,教咱们干干净净大翻身……”
演出十分成功,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这是在北京的哪家剧场上演吗?不是。这是在埃及著名的艾因·舍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演员都是该院中文系学生。院长谢恩布博士高兴地说:“他们一身中国打扮,说一口中国话,跟我在北京街头看到的人们几乎没什么两样,他们已经中国化了。”
这个学院每年3月份都要举行“中国文化周”,放映中国电影,展出中国图书和图片,举行学术报告,出版墙报,表演汉语节目。今年的演出,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包括大合唱、诗朗诵、讲故事和演话剧;内容涉及古今不同时代,有《桃花源记》、《塞翁失马》、《黄河颂》、《半夜鸡叫》,更有毛主席诗词等。文化周既是学生们讲汉语的一次锻炼和汇报机会,也是一次生动的中埃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对此十分重视。  艾因·舍姆斯大学语言学院的中文系创办于1958年,在中东和非洲地区高等学校中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正规汉语系科,中文系学制四年,主要课程包括语音语言学、课文、阅读与写作、翻译、文学文明史、研究与参考、阿拉伯语和第二外国语等。中文系的6名教师全部从中国聘请。随着中文系的发展,增开了研究生班。1981年,研究生苏莱曼·哈桑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正式任副讲师,成为埃及的第一位中文教师。
从1979年开始,学院每年从二年级选拔5名优秀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迄今已有20名学生去过中国。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所补益,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学生艾哈迈德用中文写了《我对中国的印象》作文,畅谈他对新中国的观感。女学生麦哈在作文中写道:“中埃两国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斗争历史。都有悠久的文化,是著名的文明古国,所以我热爱中国,把它当作我的第二祖国……”
中文系系主任阿卜杜·萨米阿博士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热心埃中文化交流的老人。他曾任语言学院院长,中文系是由他主持创办的。去年,因年迈辞去院长职务,仍任中文系主任。他说:“这是我自己要求的,我很乐意继续担任这个职务,并以此为荣。”
“老院长”深有所思地说:过去只能通过欧洲学者翻译的书籍文章了解中国,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埃及人民直接与中国交流和相互深入了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中文人才,以便直接用阿文介绍中国的文化。
许多埃及青年向往中国文化,热情地选修中文。他们不怕困难,立志学好中文,为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贡献力量。一位女学生,入学以后曾因学习上遇到困难哭过鼻子,但她在日记中写道:“因为我热爱中国,所以我要坚持下去”。她刻苦学习,到二年级时,她由于成绩优秀被派到中国留学。这时她又一次哭了,但却是因高兴得激动而哭。密尔法特的父亲与在埃及的中国专家一起工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鼓励密尔法特学习中文,还从中国专家那里借中文读物给她看。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对中国怀有真挚感情。她勤奋学习,入学一年来,总是提前到校,一次也没迟到过。她决心学好中文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在紧张的教学生活中,中埃师生之间结下深厚的情谊。“老院长”总是亲切地称中国教师为“兄弟”、“自家人”,把中文系比作“我们的家庭”。一次,他从履历表中得知一位中国教师的生日在即,便事先备好茶点,届时请全系教师一起为这位中国教师祝贺生日,气氛十分热烈。这位中国教师激动地说:“连我自己都忘了自己的生日,‘老院长’真象长辈一样,对我们关怀备至。”师生之间,同样亲密无间,互相关心。同学们无拘无束地到中国老师的寓所作客,教师也利用假日应邀到学生家里访问。我们在中国教师寓所,看到学生赛米尔正和三位中国老师一起包饺子,他们谈笑风生,亲如家人团聚。甚至一位女学生遇到有人向她求婚,也跑去找中国女老师商量。
语言,是人们交往的工具、友谊的桥梁。
“老院长”阿卜杜·萨米阿博士呕心沥血地经营中文系,正是要“为日益发展的中埃关系,架起一座直通的桥梁”。(附图片)
中国老师和埃及学生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