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华东“掌上珠” ——记两淮煤炭建设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6
第2版()
专栏:通讯

华东“掌上珠”
——记两淮煤炭建设基地
本报记者 刘燮阳
一到两淮煤炭基地,我就被这里的建设气氛所吸引:一座座井塔耸立在波浪滚滚的淮河两岸;新建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车辆穿梭不停;几万名煤矿职工正在当年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场上,不分昼夜,为建设新的煤田而奋战。经济意义重大
两淮,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它包括黄河故道以南,淮河以北,安徽阜阳县以东,宿县以西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220亿吨,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田。这里的煤田,煤层厚,质量好,品种全,既有炼焦煤,又有动力煤。
开发两淮煤炭基地,经济意义十分重大。华东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目前这个地区每年大约缺煤2,000万吨以上,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两淮地区交通方便,水陆兼有,津浦铁路纵贯其间,濉阜、符夹、大张铁路贯穿矿区,南边通过淮南铁路与长江相连,东边通过陇海铁路可达连云港,滚滚淮河从煤田南部一泻而下。加速开发两淮煤田有利条件很多。煤田距离工业中心近,便于运输,并有丰富的表水系,有建坑口电站向负荷中心运输的便利条件;运输投资少,运费低,按综合经济指标比较(以运往上海计算),两淮吨煤费用比山西煤少花9.6元。运程只等于大同到上海的三分之一或开滦到上海的五分之二。因此,加速两淮煤田的开发,经济效益是十分合算的。建井技术突破
早在1973年,两淮煤炭基地的新区建设就开始了,经过广大职工的艰苦创业,现在建设已初具规模,8对大型矿的30个井筒,已有20个基本建成。建设两淮煤炭基地的困难是很多的。最大的困难是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大多数是“肉肥皮厚”,二三十米厚的煤层被一二百米甚至三四百米厚的冲积层覆盖着,地层含水量多,地温高,建井难度大。井筒建设中很容易被流沙和水冲塌或鼓破。
困难没有难倒英雄的建设者,他们采用先进的冻结法,制服了流沙。所谓冻结法,就是在井筒内的外围筑起一道冰墙,这冰墙不能冻结太厚,也不能太薄。为了冻结好冰墙,两淮的建设者们,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刻苦学习新技术,掌握大量的数据,现在已成功地建成了13个带有流沙的井筒,累计深度达4,000多米,井筒不开裂、不漏水。设计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三号井的东风井,冻结深度达415米,成为世界上用冻结法打井穿越表土层最深的一个井筒。
安徽煤炭工业公司副工程师聂广武说,采用新技术建井的成功,标志着两淮在建设大型矿井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为今后新井建设开辟了道路。时间就是煤炭
要加快矿井建设,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淮南煤田上有三对大型矿井,即潘集一号井、潘集二号井、潘集三号井,年设计能力都是300万吨,人称姐妹矿。在刚开始建设潘集一号矿井时,由于前期工程准备不足,仓促上阵,结果欲速不达,一拖就是10年,迟迟不能建成。吃一堑,长一智,现在两淮开井不具备条件,不准动工。
近两年来,两淮煤炭基地由于严格按科学办事,矿井建设周期一个比一个短,质量一个比一个好。潘集三号打井筒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工期提前了一年,工程质量全部合格,优良品率达到90%以上。当记者问现场负责人陈义同志,为什么变化这么快时,他笑着说,我们建设一号矿井时是小学生,二号井是中学生,现在建设三号井应该是大学生了。这些年来,我们花了那么多的学费,再也不能不长进了。
时间对两淮煤矿的建设来说太宝贵了,时间就是煤炭呀!
题头为潘集一号矿井 倪启路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