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心血献宝岛 海水变甘露——广州能源所太阳能海水淡化组组长王泰全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6
第3版()
专栏:

心血献宝岛 海水变甘露
——广州能源所太阳能海水淡化组组长王泰全访问记
本报记者 郭龙春
“巧妙利用太阳能,海水变得甜滋滋”,这是本报1982年11月10日第四版上的一行标题,报道的是嵊泗岛建成了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这条新闻篇幅不大,却引起了许多读者的注意。
在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会议上,记者见到了建设这一海水淡化装置的“指挥员”王泰全同志。这位身体瘦弱、精神饱满的中年人,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太阳能研究室副主任兼太阳能海水淡化课题组组长。
广州的科技人员,怎么到了浙江的海岛上?是嵊泗县科委的同志听说他们在西沙群岛等地建起海水淡化装置,专程把他们请来的。王泰全来到嵊泗岛荒凉的李柱山一带,不仅手把手地教民工,而且亲自参加施工。他们亲眼看到候船旅客干啃馒头无水可喝的情景,心里急啊!
没有淡水,只好喝坑道水。这种水也是海水渗过来的,过滤了一下,没有那么咸,可是里面含有氟化物和硼、钙、镁等杂质。吃下去,不是胀肚,就是拉稀。王泰全的胃病复发了,头发迅速变白了。所里让他回去休息,他靠吃药硬撑着坚持了半年时间。
1975年,国家科委把太阳能海水淡化的研究任务交给了能源所。当时,从各方面抽人组建的课题组,对这项研究还相当陌生。王泰全利用自己懂得英、俄、日、德、捷等多种文字的有利条件,废寝忘食地收集和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外文资料,经过整理研究,出版了《国外太阳能海水淡化》一书,并在杂志上发表了《热管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等文章,使大家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他们在海南蜈蚑洲岛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太阳能海水淡化的大型中间试验装置。这期间,王泰全已一连200天没有回家。他中年丧妻,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不到十岁的两个小孩,外出这样长的时间,困难是很大的。老王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激励着全组同志都一心为国家,一心为科学。这个组里多数是中年人,如工程师刘焕泉、郑伟清,助理工程师冯洛滨,家里同样是上有老,下有小,长期出野外,不仅照顾不了家庭,而且增加经济开支,损害身体健康,影响学习进修。有的青年人,长期出野外,连对象都“吹”了。可是,在老王带动下,大家都不计较个人得失,把点点心血献给为海岛人民解决淡水的事业上。
这点点心血终于浇灌出芬芳的科学之花。去年秋天,一座有中国特色、比较完善的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在嵊泗岛的李柱山建成了。10月8日,70多名专家和领导机关的代表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赶来参加鉴定,小岛上举行了空前的盛会。专家们认为,这种装置用太阳能作能源,把海水经过蒸馏变成淡水,浓缩卤水用来晒盐,经济合理,适用于没有淡水、缺少煤电的小岛,内地苦咸水地区也可以试用。当人们喝着甜滋滋的人工淡水的时候,将永远记着科学工作者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