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三个县长学得农科知识各展所能 ——喜看郴县、资兴、桂东三县普及农业科技的新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7
第5版()
专栏:通讯

三个县长学得农科知识各展所能
——喜看郴县、资兴、桂东三县普及农业科技的新发展
华中农学院 郭开源
湖南省郴州地区有三位县长,经过到农牧渔业部干训班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绩,给人们以启发和教育。
罗学光办农民技术学校
在郴州市东郊的山脚下,几栋漂亮的楼房引人注目,楼房前后,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这就是新建的郴县农民技术学校。
提起这所农民技术学校的创立和发展,人们都称赞郴县县委有远见,都夸县长罗学光有见识,为郴县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罗学光是华中农学院干训班第一期学员,1980年元月结业回县。他通过学习农业科学理论,对科学种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想到,郴县农村有数千名高中毕业生,他们不懂农业科技,不会科学种田,要想发挥他们的潜力,不加培养是不行的。在罗学光的大力支持下,原来县办共大改成了农民技术学校,在市东郊重新建校,罗学光兼任这所技校的党委书记。学校基建缺这少那,罗学光亲自向郴州地委和行署汇报,请求支持。县里压缩其他方面的基建木材400多立方米,水泥500多吨,钢材60多吨,建成校舍7,200平方米。
县财政每年拨款3—5万元作学生的生活费用。学生在校学习二年,毕业之后,仍回原生产队,有的担任干部,有的则作农民技术员。这批新型农民,已成为郴县农村科学种田的新生力量,为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罗学光说:“搞智力投资是值得的,如果说有什么一本万利的话,这就是一本万利的事。”
甘子良组织预防稻瘟病
资兴县是一个稻瘟病老疫区,尤其在城东片和城南片的高山区,这种病流行更是频繁,大家都称这是一种“不治之症”。
是不是“不治之症”? 1981年9月,县长甘子良带着这个问题到华中农学院干训班学习。上植物保护课时,他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结合资兴县稻瘟病多年的流行情况,提了八个问题向老师求教。还到学校图书馆借来有关书籍进行深入钻研。在他思想上稻瘟病“能治”的结论逐渐形成了。1982年元月,他结业回县,自告奋勇报名到稻瘟病流行最严重的汤市公社去蹲点。经过大量调查之后,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调换抗病品种。二是调整播种期,建议农民提前插中稻,使水稻齐穗到乳熟错开稻瘟病暴发期。三是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四是作好药物防治准备。进入稻瘟病流行季节后,点上和面上密切监视,只要稻瘟病症一出现,就抓紧打药,控制病原扩散。
甘子良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以后,仍然蹲在点上,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由于他与公社干部、农技人员和社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终于控制了稻瘟病。1982年和1981年相比较,早稻的发病率由71.3%降到19.5%,中稻的发病率由91.5%降至11.2%,晚稻发病率也降低74 .6%。
甘子良说:“过去怕稻瘟,就在无学问。”
黄仁谷抓农业科技推广
桂东县县长黄仁谷是华中农学院干训班第五期学员。他到干训班学习之前,就是一位热心搞农业技术推广的县长。
桂东县是个山区县,全县有3万亩稻种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山上气温低,春季温度回升慢,老品种在山上育秧赶不上季节,只好到山下育秧,再挑到山上栽插。黄洞公社青竹大队位于海拔1,250米的高山上,每年到山下租田育秧,一亩要用80元租金。这个大队距育秧地点40华里,又是山路,每天只能挑一担秧苗上山,一亩田要5担秧苗,光运秧上山这一项,就累得社员够呛。社员迫切希望有一种能在山上育秧的水稻新品种。
1982年春,在黄仁谷的支持下,县农科所决定把杂交粳稻拿到青竹大队作育秧试验。这种稻秧比较耐寒,经受住了低温。移栽后生长发育正常,亩产达到千斤。青竹的社员十分高兴,大家都争着要种。
县农科所负责同志将试种情况向黄仁谷作了汇报,并提出1983年要和青竹大队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连片试种30—40亩。黄仁谷听后高兴地说:“既然杂交粳稻表现好,推广的步伐还可以大一些。”在他主持下,高山区扩大示范,低山区多点试验,新的杂交稻将在桂东全县迅速推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