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您在前面飞,我俚跟上来!”——记汨罗县水运公司党委书记楚清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10
第5版()
专栏:经济战线人物志

“您在前面飞,我俚跟上来!”
——记汨罗县水运公司党委书记楚清西
郑述南
湖南省汨罗县水运公司1981年亏损4.2万元,1982年却盈利17.6万元。一亏一盈说明了什么?用水运公司船工们的话说:“我俚公司党委一班人团结得好。书记楚老倌,没白没夜与我俚一起干,是带领我俚打翻身仗的好带头人!”
1980年12月,楚清西调水运公司担任第一把手。刚进门还没歇脚,人们就一窝蜂拥进了房里。年轻人带着火气说:“楚书记,我们要求调动。”一个在水上驾了三十年船的老汉吴仲桃,老泪纵横地扑到他跟前:“我俚人老了,船烂了,您开开恩,让我们走吧。”
面对这种情况,老楚非常寒心。他一边劝导大家安心工作,一边想摸摸人心浮动的底:“凡是想走的,打个报告,写明原因。”嚯!不几天,办公桌上放了130多份要求调离的报告。有些人写道:“不是想离开老行当,水上一年不如一年,糊不住嘴哟。”更使楚清西想不到的是:公司里竟有几位党委委员、股长也打了报告!
“人心不齐,劲使不到一块,怎能打翻身仗呢?”老楚背起背包一个船队一个船队跟班劳动,摸清了“症结”,心里有了底。在头一次公司党委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企业连年亏本,一个劲走下坡路,不能怪船工。我们党委一班人没领导好,对不起船工们。吴仲桃老汉一家六口挤在一条破船上,旧棉被硬梆梆的,盖在身上一点不暖和。我们能让船工们就这样紧紧巴巴过日子么?从今天起,不打翻身仗,谁也别想走!属龙的就跟我楚老倌站到一起,干两年再说;属熊的就请离开会议室,我不留!”
楚老倌的话,铮铮作响,落地有声,红红火火暖人心。没一个人离开会议室。有几个同志在桌子上找出自己的报告,当场撕掉了。
一班人的心贴近了。紧接着,就议论今后的发展方向。楚清西集中了委员们的意见,把过去“发展岸上,稳住水上”的方针,改为“发展水上,巩固岸上”。他说:“这两年,岸上的汽修厂、造船厂、水制厂大量投资,却只能保本赚不了钱,拖了水上运输的后腿。我们还得靠水吃水,以老行当起家。”
在职工代表会上,楚清西信心百倍地说:“我劝大家先莫走,只要我们有决心,问题好解决。公司现在只有2,000吨位的船,如果发展到4,000吨、6,000吨,日子不就好过了么?河里的砂石是个宝,捞上来运走就是钱。我今天给大家立‘军令状’,保证苦干两三年,改变企业的落后面貌。两年不变样,大家可以指着我的鼻子骂。”党委书记决心这样大,船工们好象吃了定心丸,大家拍手鼓掌,可着嗓子喊:“楚老倌,您在前面飞,我俚跟上来!”
人心由浮动开始稳定了。但还是有13个船工通过各种门路调走了。在欢送会上,楚清西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在水上驾了多年船,有技术,过二年,还希望你们回来。”
老楚轮流跟船队摸索了一段时间,发现中青年干部中有八个好苗子!他们敢抓敢管,有技术,业务熟悉,不徇私情。经请示上级,毫不犹豫地将他们调进了各级领导班子,调整了三个正副经理。接着,他们针对企业三个老大难问题,动了三次大手术。一是精简机构,将两个大队合并为一个,八个非生产人员下放基层;二是改革核算体制,将原来的“公司核算,统负盈亏”改为“两级管理,三级核算,自负盈亏”;三是取消固定工资,根据各部门情况,分别实行浮动工资、计件工资或按收入分成等多种分配形式。
这三刀胜过灵丹妙药,职工的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
楚清西带上两个船队去湖北洪湖县找货运。在洪湖县,他了解到因为过去船队服务态度不好,货损货差现象严重,人家不愿意再同他们打交道。楚清西就一再登门道歉,诚恳地作自我批评,终于疏通了关系。他并给公司党委写信,要求立即开展“文明运输”活动。他对职工说:“我们要多听货主的意见,随叫随运;货主指定卸到哪里,船就停在哪里;我们自己损坏了货物,一定要照价赔偿。”他还带领7个干部随船队到武汉、沙市、宜昌等地的几十个物资部门,一边赔礼道歉,一边联系货源。由于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信誉,同时又找到了新的门路,1981年水运生产就开始回升,1982年更是货主盈门,与1981年相比,利润上升12倍。
楚清西在四号船队跟班劳动,发现大部分木船年久失修,已经破朽不堪了。他想:发展水上运输,必须走新路,搞钢驳。四号船队36个劳力,12只木船,280个吨位,干1个月刚够烧油、发工资,没一点利润。如果换两只150吨的钢驳,有300个吨位,只要10个人,不但工作上去了,利润也会成倍增加。他这一琢磨,心里豁然开朗。1982年他们自制两艘钢驳,计200吨位;还利用分期付款等各种办法在外地购置了几艘钢驳。现在,公司的船已由原来的2,000吨发展到4,300吨,其中钢驳船就有1,500吨。他们购置了一艘日挖沙6,000吨的电子遥控自航钢质挖沙船。船工们驾上自己的钢驳船,兴高采烈地说:“楚老倌的心里怕莫有九个洞,板眼多,真是个明白人!”
楚清西立下的“军令状”兑了现。水运公司在两年的时间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工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吴仲桃老汉过去是个困难户,公司一年要两次拨款补助。1982年他却盖起了一栋85平方米的新瓦屋。
在一次职工代表会上,楚清西提到过去的130多份调离报告时笑着问:“这些同志现在还走不走?”人们异口同声地笑着回答:“楚老倌,您用鞭子撵,我俚也不走了。”已经调出的职工,也纷纷要求重返公司再作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