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喜爱歌舞的民族——傈僳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11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喜爱歌舞的民族——傈僳族
阿爹留给我们贫困,阿妈留给我们痛苦;如今有了共产党领导,幸福生活从我们这一代开始。
在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峡谷里,经常会听到悠扬、动听的歌声;看到那伴随歌声而起的热情、奔放的舞蹈。傈僳人丰富多采的歌舞,真是令人钦羡。
傈僳族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说:“盐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无论喜庆节日,还是盖房、打猎,傈僳人都要唱歌跳舞。朋友久别相见,兄弟姊妹重逢,也要饮酒歌唱,用生动的比喻,优美的曲调,唱出离别后的思念,重逢后的喜悦。青年男女社交、恋爱,更是离不开歌舞了,他们唱的求婚调,十分幽默和含蓄。最奇特的是,过去在打官司或进行民事调解时,原告、被告和裁决者,都用歌唱的形式来陈述理由和裁决是非。年节期间的澡塘歌会,是人们最向往的时刻。届时,男女老少背着食品,到怒江边的温泉去沐浴,举行盛大的澡塘歌会。人们摆开无数个歌场,一唱就是几天几夜,规模很大,场面热烈。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人的著述中,樊绰所著《蛮书》称之为栗粟,并认为栗粟是“乌蛮”的组成部分。傈僳这一名称除在有关史籍中用字稍异外,自唐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前,傈僳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接近内地的大理、保山一带的傈僳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发展起来;而在怒江地区的几个边沿县则还保有原始的公有制和家长奴隶制的残余,生产力很低,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
傈僳族有着革命的传统。1907年,傈僳族与藏、怒、独龙族人民一道,赶走了在贡山横行霸道的法帝国主义分子白哈罗。1911年泸水县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的傈僳、景颇族人民,对英军侵占我国领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傈僳族人民同各族人民一道,英勇抗击日军的侵略。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傈僳族人民同样进行过数十次武装起义和反抗斗争。
解放后,傈僳族人民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1954年8月,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先后修通了瓦(窑)碧(江)公路和碧贡(碧江至贡山)公路,构成了峡谷公路干线。在激流滚滚的怒江上,架起了公路桥、人马吊桥、简易便桥36座,沟通了怒江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改变了怒江峡谷“死胡同”的交通面貌,对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傈僳族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傈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民群(附图片)
盛装的傈僳族姑娘
阳举文摄
节日里,傈僳族男女青年在竹林中约会,用三弦和木叶表达互相爱慕之情。 阳举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