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艰难的突破 程有志坚持玉米矮化育种研究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14
第5版()
专栏:通讯

艰难的突破
程有志坚持玉米矮化育种研究纪事
本报记者 江山 本报通讯员 胡宗永
三十九岁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程有志,中等个,高额头,说话总是那么慢条斯理,办起事来却很有心计。他打1964年来到河北省涿鹿县,一直战斗在农业科研的第一线,搞过老梨树复壮的科学实验,水稻栽培改革,还热心多种农作物优种和杂交种的培育……被人们誉为“桑干河畔的土专家”。
这里,我们只是向读者介绍程有志培育矮秆玉米新品种的事迹。
程有志开始进行这项研究,还是1969年秋季的事儿。当时,温泉屯大队的千亩玉米,正丰收在望,一夜狂风,成片倒伏,好端端的玉米转眼变成了一片折弓烂箭。从那时起,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农业科研的新课题:尽快培育出抗风不倒、高产稳产的矮秆玉米品种来!
尽管国内外有一批农科所和科研人员从事玉米矮化育种研究,直到1969年,都还没有能够培育出理想的品种来。国内外玉米研究专家认为:目前玉米的育种和生产,正处于非常困难的“爬坡”阶段。这对于土专家程有志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
进行矮化研究,首先要找到矮源材料。国内寻不着,国外无门路,只得靠自己动手。各种作物由于天然杂交和各种生活条件的影响,也会偶然出现具有变异特性的矮源材料,可要找到这样的材料,真是如同海底捞针呵!就在六十年代最后一年的秋收季节,程有志一天又一天地在玉米地里钻出钻进,他几乎踏遍了全村1,500亩玉米田的块块垄垄,普查了成百万株玉米。一天,程有志在收获黄色的“新双一号”玉米时,看到有一个呈紫红色、表现奇特的棒子。寻求矮源材料心切的小程,立即把它精心地采集起来。果然,这个玉米种,在第二年分离出了矮秆玉米。奇迹展现在小程的眼前:一棵棵玉米各自显示出了迥然不同的特性,植株有高有矮,棒子有大有小,而且有十三棵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矮秆纯合体。当小程把这些玉米棒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时,他的眉梢显示出欢乐。
程有志利用的这种矮秆玉米,属于隐性矮生单基因br—2。五十年代,一些外国的农业科学家对这种矮秆玉米也进行过研究,认为它具有叶片宽大密集、遮阴授粉不良、结实不好等缺点,没有加以应用。遗传学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不良连锁性状。那末,“连锁”能不能打破?br—2矮生基因能不能应用?小程坚信“实践第一”这个马列主义的真理,决心通过自己的科学实验,来写下矮生基因br—2应用研究的结论。
说不清是第几个夜晚了,程有志宿舍的桌上,摊满了书籍和稿纸。他正在查阅有关资料,努力汲取每一个有用的因素。
“性状互补原理”——当他在《遗传学原理》书中看到这一章节时,心房里射进一缕亮光。对呀!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渐渐地,一个粗略的方案在他的思考中形成了:可以通过许多代连续杂交、轮交、回交等育种手段,将高秆玉米的各种优良性状,逐步输入、溶合和转嫁到矮秆玉米上来,排除和改良不利性状,选育理想基因型。
怎样加快育种步伐呢?程有志在有关科技单位支持下,每年秋冬,到海南岛去抢种一季到两季玉米,进行北育南繁。北方的10月,正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而南国的海岛,却骄阳似火,万木葱茏。在这里,小程同温泉屯大队科技组的伙伴们,又开始了一年之中的“第二个春天”。这些自幼生长在塞外的年轻人,到海南岛培育优种,是多么不易呀!这里终年炎热,晚间蚊虫成群,潮热难眠。程有志由于生活不习惯,胃病发作,湿疹满身。难忍的痛痒,使他吃不下,睡不着。为了不误农时,小程总是极力忍痛耐饿,抢着干活,一会儿也不停闲。眼看种子破土了,发芽了,长出了嫩绿的禾苗。为了观察玉米每一个生育阶段的细微变化,小程常常提上一盒饭,成天围着玉米转。每长一个叶片,就作一次记录,在叶片上挂上标记。
程有志和温泉屯大队科技组的青年伙伴们,每年秋去海南,春返塞外,象守时的候雁,十二个年头,度过了二十四个“春天”,繁殖了二十四代种子。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数学铺成的。年复一年,程有志和同伴们对玉米矮化育种先后开展了20个项目的研究,引用了600多种玉米材料,观察了7,200多个杂交矮秆组合,进行了85,000多次杂交试验,记录了288万个数据。更为艰巨复杂的,是对这些大量数据进行科学的演算和分析。例如,搞一次矮秆组合的方差分析,就要演算两天,另外,还要进行回归分析给予订正。程有志的演算工具,只有一支笔、一个算盘和一叠白纸。他就是用这中国古老的算术工具,进行着现代高等数学概率论的演算。
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建造成了科学的飞舟,把程有志带到了成功的彼岸。1982年9月24日,来自北京、辽宁、河南、山东、四川、河北等省市农科院、农科所、高等院校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聚集在温泉屯大队良种实验场的田间地头,观看正在茁壮成长的五十多个矮秆玉米自交系,欣赏由矮源材料杂交而成的矮秆玉米新品种。他们贪婪地寻觅着,兴奋地谈论着,因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玉米矮化育种的突破,是玉米大幅度增产的希望!
瞧!那一排排齐刷刷的矮秆玉米,株株长穗,粒粒饱满;粗壮的秸秆比高秆玉米矮一大截;平伸的大叶,变成了斜立的短叶,叶片分布合理,株型紧凑,高度密植,每亩植株5,000多株,比高秆玉米多了一倍。
听!从张家口地区坝下五县14个试点上,频频传来矮秆玉米杂交种普遍获得丰收的捷报:经过连续三年的区域联合试验和生产示范,它的平均亩产达到1,200多斤;它抗风、抗旱、抗碱性能强,七级狂风刮不倒;在终年浇不上水的旱薄地上,它的产量超过当地当家品种20%以上;在不长庄稼的次生盐碱地里,它逮住了全苗。许多社员步行几十里,四处打听和争购这种矮秆玉米品种,推广这个玉米良种已提到张家口地区农业部门的日程上。
呵!在世界矮秆玉米育种史上,终于揭开了中国科技人员写下的新篇章!它凝聚着程有志十二年的心血和汗水,它闪耀着程有志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火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