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论“五十打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15
第8版()
专栏:

论“五十打蔫”
储瑞耕
不久前出差某地,拜访了一位在某机关工作的老同志。谈到机构改革之事,我发现他精神不大好。是劳碌,还是身体不爽?他笑了笑说:“没什么,你没听说吗:‘三十撒欢,四十接班,五十打蔫,六十收摊,七十冒烟。’而今我正是‘打蔫’之年哪!”说话间,很有些感慨。
这二十个字,令我记起了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姑且谓之“仿论语”吧。但孔老先生的话,是自述一生学养的进展,至今日也还多少可以激人上进;而这“仿论语”的顺口溜则不然。它是一幅当前改革中干部思想动态的面面图,历述着各种不同年龄的人的精神面貌——不过却是从“打蔫”的人的眼里映出的,与实情并不相符。“四十”哪能都“接班”,而“五十”也并不都“打蔫”。“打蔫”的心境,传染开去,只会使一些人消极和心灰意懒。
据说“扑蔫”是有“原因”的:当了二三十年的“万金油”,劳苦半生,如今干部要“四化”,自己一不年轻,二无文凭,三缺专业,只剩了资历,还沾一点“革命化”的边;积累了些许经验,却又眼见得不够用了;再要学习钻研,另辟门径,已力不从心;“提拔”已被划到杠外,“收摊”又不到“六十”……于是“打蔫”,于是想后路,甚至于决意混它几年而“收摊”了事。
面对着利国利民的机构改革,心事重重,困扰不堪,是很叫人替他担忧的。二三十年的历程、劳绩,值得尊重,面临的压力,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然而,这种提拔无望便“打蔫”的精神状态,同当年的意气风发已判若两人,同共产党人应有的积极进取、死而后已的人生观,更是差之千里了。如此萎靡下去,怕是连“革命化”那点“边”也会“沾”不上了。
五十岁上下年纪、三十年左右奋斗历程的人,正在各种工作岗位上起着重大作用。“打蔫”起来,如何得了?“打蔫”者,虽不占多数,却很值得注意。给这些同志以精神的力量,帮他们从“打蔫”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