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秦威的水彩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17
第7版()
专栏:

秦威的水彩画
郁风
从三十年代初就画水彩画,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干别的工作,直到现在一直不离水彩画,而且用它记录着生活和历史的道路,这样的水彩画家,我看除了秦威还真数不出多少人。
最近看了电影《城南旧事》,就象一幅褪了色的水彩画,它使沉静的回忆随着童年的歌声泛起。看秦威的水彩画展,也有类似的感觉。他居然保存了五十多年来各个时期的作品。当然,我们一同做学生年代所画的北京风景还保留着熟悉的幼稚的笔触,可是后来我们都在不同的方位上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民族解放战争,那壮烈的前方和贫困黑暗的大后方,而秦威都用他的水彩画留下了当时的生活痕迹,这是很可贵的。
1937年,年青人都纷纷沿着黄河投奔战斗的队伍,秦威画下了他自己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的大门照壁前,爬在高高的梯子上画巨幅《保卫家乡》的宣传画。最近在纪念《新华日报》四十五周年的盛会上,又遇见那么多当年的战友,如果他们能看到秦威画的雾重庆,在“轰炸以后”临时用竹竿搭起的危棚和街边“小饭铺”、“担担面”摊头,都会感到身临其境的亲切。但是,如今的青年同志们不会想得出当年在饭摊前“行乞”的方式,那是画家不止一次亲眼看到终于画下来的:穷苦人吃了饭没有钱,被迫顶着一条长板凳跪在街边,等过路人施舍丢钱到足够付饭钱为止。原画作于1942年,生动地记录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其实,他画得最多的是风云变幻的天空,流动的江河,田野上的小屋,落日前的树影,齐飞的雁群。他应该感谢作为电影美术设计师的职业所给予他的方便。建国之初,为了拍《赵一曼》外景,他画下了刚刚过去的辽沈战役的“静寂的战场”;去重庆完成了《烈火中永生》的设计后,从长江三峡顺流而下,画了许多峡江间的山峦叠嶂。黄河上的三门峡在大坝修建以前,北京展览馆在刚刚筑起构架的工地“夜战”,都在他的水彩画中留下可贵的画面。
在水彩画技法上,他在“熟”中摸索了一条“巧”路,但又非常严谨;他追求浓厚的空气感,用粉色多于用透明色,但绝然不同于向油画靠拢的水粉画,而仍然是地道的水彩画;他能在浓云密布中留出空白的闪电而不露痕迹,是水彩画的“绝活”。如那幅《干校的小屋》,就是在风雨闪电的夜晚,高高的杨树下,一间从窗格里透出灯光的小屋,这种情调,大概是有过干校生活的人所共有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秦威现在年已七旬,从他近年来的画中,可以感到他没有满足所走过的路,而是兴致勃勃地在创作着。祝他取得更新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