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吸引人才的地方——四平市是怎样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21
第3版()
专栏:

吸引人才的地方
——四平市是怎样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
本报记者 张书政
这里不是繁华的都会,也不是四季如春的南国,可是,这里贤能纷至,人才云集。这地方,就是东北的一个小城市——吉林省四平市。近几年来,该市吸引了一批批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有来自北京、天津、长春等市的255名科技人才,他们甘愿离开大城市到四平工作;有来自全国不少名牌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150多名科技人员,担任着四平有关工厂和研究所的技术顾问或名誉所长。从去年11月到现在,各地57个单位向四平市移植了212项新产品、新技术,各地有关单位与四平市签订了193份长期科技协作协议或合同。知识与人才在这里落户生辉。
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小城市,为什么对四方的人才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原市委第一书记、现任四平地委副书记兼地区行署代专员黄勋章说:“四平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主要是抓政策的落实;我看党的政策威力最大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真正落实了,就有吸引力。”四平市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副所长李春远说:“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你越重视他他就越拚命干。‘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用’;四平市重视人才,人才就向往四平。”该市能够吸引人才的奥妙就在这里。
工程师吴希圣、助理工程师陈全镇原来都在天津市的大企业工作,他们到四平来,一是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二是看到四平市张榜招贤,讲明在行业对口的原则下,工作单位可以任选。老吴和老陈认准了这是个能够施展才干的地方。1980年,吴希圣一到四平,就被任命为市印染厂副厂长。他带领全厂技术人员和工人没黑没白地大搞技术改造,使这个原来只能印染青、蓝、绿“老三色”的小厂,迅速成为能生产110多个花色品种的厂子。1981年,陈全镇到四平市油漆厂当了副厂长,他一上任就大抓新产品研制,不到两年,这个仅有700多人的小厂有的产品在全国评比名列前茅,去年上交利润达200万元。四平市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三年来,该市提拔432名科技人员进入领导班子,占同期提拔干部的51%。二年来发展118名知识分子入党,占同期全市发展党员的52.3%。
四平市领导带头尊重人才,全市形成了敬贤的良好风气。工程师丁吉芳原是通化市某厂的一名中层干部,由于两地分居问题解决不了,决心到“礼贤下士”的四平来工作。1981年调到四平市医疗器械厂技术室工作后,遭到该室负责人的排挤。有一次,这个负责人竟当着客人的面故意制造事端。市长姚德芳知道这事后,立即派人到这个工厂,经过调查研究,工厂撤销了那个技术室负责人的职务,并召开职工大会,要他赔礼道歉。老丁感动地说:“不要赔礼道歉了,市领导这样关心爱惜我们,我一定好好工作。到四平来,这步棋走对了!”
到四平来的科技人员,大都是原先两地分居问题解决不了的同志。四平市有魄力,千方百计给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四平市在住房、就业方面也有不少困难,但对知识分子、特别是招贤来的人员及家属待遇从优。三年来解决了133名科技人员的两地分居问题,为408名科技人员新建、扩建了住房。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市科技所邱巨满、姚国生、张宝恒与分居20多年的家属团聚后,集中精力搞科研,他们最近研制出国内首创的“化学自动补偿加热带”。
四平市的领导敬贤惜才,那些历尽沧桑的知识分子,自然感到该市有一种吸引力。可是该市领导并不满足现状,市委书记谢煜说:“我市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我们决心把政策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让吸引力越来越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