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香椿的怀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21
第8版()
专栏:

香椿的怀念
韦野
门前的柳叶已经枯萎。没想到门前的那棵小香椿树,光秃秃的枝身上,却露出花骨朵样的绿色的嫩芽,老人们说是喜兆,仿佛“椿龄无尽”,孩子们却渴望它快长,再尝尝那滋味独特的鲜美的香椿菜。
瞧着它,不由地想起了小香椿的来之不易,以及岁月的流逝,风雨的骤起,那万里迢迢而来的可爱的儿女。
一个初春季节,我到潴龙河的千里堤游览。这里有个小村庄布里,远在二十年代之际,就和巴黎有不断的往来。当地盛传着我党的创始人之一蔡和森同志在这里办学的佳话。
蔡和森同志又名蔡林彬,青年时期和毛泽东同志组建新民学会,团结了许多有恢宏大志的爱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18年夏,他离开长沙到北京,8月来到布里,这里有个“留法工业学校”,是我国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留法人材的学堂。蔡和森在学堂任国文教员。他为使新民学会将来成为“中国之重心点”,“立一可大可久的基础”,在布里广泛接纳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并增设了一个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招收高小毕业生,以“造幼龄之学生”,将来为国家解放出力。他写信给在湖南的毛泽东同志,组织动员了一批湖南的高小学生来布里学习。这批十四五岁的少年,初来北方生活不适应。刚进冬季,有的同学的手脚就冻得红肿,一到夜晚痒得难以入睡。和森同志象慈母一样,给小同学用药水烫洗,往手脚上涂药。
蔡和森同志有浓重的湖南口音,这给他学习法语增添了很大困难。可是,他一面教书,一面向法语教员学,夜以继日地学,终于在数月内就掌握了法语的一般会话。
“从师万里外,访友人之渊”。蔡和森来北方求学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也不畏艰辛来到布里。李维汉、张昆弟等同志也为追求革命真理,“洞察世界之真象”,来此作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1918年10月,毛泽东同志为欢送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湖南第一次来北京时,曾到保定和布里,接待与看望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志。他们在潴龙河同舟共济,并到保定莲池和湖南的同志们摄影留念,就餐于一个货栈,大家畅谈国事,抨击时弊,意气风发。
走进一座古老的街门,我参观了当时曾为实习工厂的地方。冲着门口的迎宾墙下,一棵古香古色的类似藤萝样的老树,引起客人们的注意和赞许。这是什么树呢?主人笑着回答是香椿。我有些惊喜,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香椿,它的皮色象松柏那样苍老,淡雅,没多少叶子了,外乡人是不能轻易辨认的。主人介绍说,这树虽小,却有百多年历史了,年年采摘,哪能长粗、长大呢!据老奶奶讲,蔡林彬在这住的时候,特别喜欢这棵香椿树,他们家乡也有这种树,而且也有采吃它的嫩芽的习惯。为了给湖南班的小同学改善伙食,他攀着高凳从树上摘香椿菜,给他们作香椿炒鸡子。可是,他也怕采叶采多了影响树的生长,常常为其浇水、培土,还给树砌了个砖池子。这株树许多年没有发芽了,在林彬的培育下,那年竟冒出了一大丛新芽。后来,都被人们移走了,村里的香椿树也从此多了起来。
离开这里时,主人送给我们一棵尺把高的香椿树苗,让我们带回去种下,好叫同志们也分享一下她的芳香。我愉快地带回来,种在我们宿舍的大院里。一年过去了,这棵小树果真没有辜负人的心意,新春佳节,就吐出新叶,招得孩子们纷纷来观看,渴望尽快尝尝那鲜美的滋味。我想,它岂只是好吃呢,它对人们是无所求的,而自己却能最早地给人们以春、以香、以美,成为我们大院里最受尊敬的小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