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知识的种子生根在大凉山——记工作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几名汉族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22
第3版()
专栏:

知识的种子生根在大凉山
——记工作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几名汉族知识分子
本报记者 于竞祁
巍巍大凉山的无尽群峰,耸立在从大渡河到金沙江的辽阔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民摆脱奴隶制度以来,一批批的汉族知识分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和彝族人民一道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凉山。从工厂到农村,从学校、医院到科研单位,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旷昌炽苦探虫源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科所农艺师旷昌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专家。1962年,他大学毕业自愿来到凉山。从此以后,他把青春献给了凉山的农业生产。
粘虫是危害凉山粮食作物和牧草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年份不定,一旦来临,会造成很大危害。要治虫,先得弄清虫源。过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粘虫有迁飞的特性,但缺乏足够的资料,更回答不了凉山粘虫是哪里来的?旷昌炽决心攻下这个科学难题。
整整5个繁忙而劳累的年头从他生活中掠过。冬天,他踏着大凉山冰雪覆盖的大地,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先后走遍大凉山区9个县,和当地农技人员一道,一锄一锄地挖了36个公社的有代表性的田块,剥了3万多窝作物秸秆,查找了无数块草地。有两个夏季,他天天忙于进行虫蛾收集和虫蛾标志放飞试验,在田间观察粘虫情况。这5年中,他还连续4年坚持在室内饲养粘虫,一代又一代地对粘虫开展多方面的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弄清了凉山粘虫来自江淮地区。近两年来,他根据资料和外地虫情,已连续对凉山粘虫进行了比较准确的预测预报。
舒宝源救死扶伤
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舒宝源,是1952年大学毕业时报名到凉山来的。多年来,他对病人热诚负责,钻研医术精益求精,辅导青年医生细致热情,曾7次把自己的血输给病人。不论白天黑夜,严寒盛暑,他总是坚持出诊,誉满大凉山。
舒宝源1962年受到冤屈,十年内乱中被抄家、批斗。但即使在那时,他也冒着风险,抢救伤病的群众。
如今,他的冤案得到纠正,定了副主任医师的职称,他更加忙碌了。
那是去年3月的一个晚上,他坐着救护车,一夜跑了布拖、越西两个县去抢救病人。就在出发之前,一封电报从江西发来:父病危,速归。怎么办?他仍然坐上车出发了。他说:“抢救病人要紧,我相信家里会谅解的!”
文大显勇攻水电
1961年,文大显在大学学完水利系的课程,报名来到大凉山。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来到甘洛县水电局,竟被分配去搞小水电建设。这对一个水利系毕业生来说,仍然是隔行的啊!这个“外行”干了些什么呢?
他爬峭壁,过悬岩,趟急流,为一个个小水电站看地形,查水文,选坝址,然后进行设计、计算、绘图、描图。全县五十多座小水电站就有三十多座是他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来的。
他带上行李,住在工地,担任现场指挥;在工地上,住工棚,和民工一道吃饭,过着清苦劳累的日子。
1975年,他根据山区发展需要,提出了在各公社建立骨干水电站,改造小型水电站的建议。但这里河流水头高,水量小,一时买不到适合当地水力条件的出力大的水轮机。他决定自己动手制造。
他买回一批参考书和资料,结合搞小水电多年的经验,开始设计。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天天熬到深夜。终于,第一台能带动电机发出40千瓦电的水轮机诞生了。
如今,文大显是县水电局的工程师,又担任了副局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