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在“第一道防线”上——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片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22
第4版()
专栏:

在“第一道防线”上
——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片断
刘少奇同志在五十年代曾经说过,人民调解工作是政法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北京市7万多名调解人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确实起到了政法工作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这里记叙的是他们开展调解工作的几个片断。
镜子的“风波”
住在京棉三厂宿舍505楼的退休工人莫大妈在晚年遭到了巨大的不幸:老伴和小儿子先后因病、因事故去世。“怎么倒霉事全让我家碰上了!莫非有什么邪气?”听人说镜子能避邪,莫大妈就买了两面小镜子,镜面朝外挂在自己窗外,以“祈求平安”。
事有凑巧,几天后,对面507楼杨家一位老太太去世了,接着,刘家老太太又得了半身不遂。这一来引起了骚动。杨家的女儿和刘家的儿子认为一定是对面的镜子把“邪气”照射过来了。为了把“邪气”反射回去,杨家等几户人家也在窗户上挂起了镜子,有的比莫家的还大。507楼还有人主张把对面楼的镜子连玻璃一起砸掉。这些举动引起505楼人的盛怒,他们决定以牙还牙。两座楼里住着两百来户人家,其中不少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后生,加上两楼间又堆着不少现成的“武器”——砖头、瓦片。一时间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宿舍区居民调解委员会陈秀珍、元桂英、史桂英等几位退休女工闻讯后,感到弄不好会造成恶性事件,必须赶快稳住双方情绪,防止事态扩大。她们一面在两楼之间巡逻,注意动向,一面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她们先到莫家劝说莫大妈把镜子摘掉。莫大妈正在气头上,怎么也不依,还说了一些气话。几位调解委员并不灰心,又到507楼去做工作,507楼的人也不肯相让,说“把‘照妖镜’对着我们照,我们不成了妖精啦!”“要我们摘镜子非得对过先摘才行!”
热心肠的老姐妹们把委屈咽进肚里,再次来到莫大妈家,向她仔细解释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靠挂镜子是阻止不了的。元桂英设身处地地对她说:“老姐姐,你挂镜子引起了纠纷,人家要砸你的玻璃,这样闹起来不要伤人吗?”一席话说得莫大妈无言以对。在众人开导下,莫大妈终于认识到老伴是久病在身去世的,小儿子则因工伤事故而夭折,根本不存在什么“邪气”,同意把镜子摘下来。
莫大妈这里一开了口子,整个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杨家女儿醒悟到母亲七十二岁高龄,患有肺气肿,把母亲的死归罪于小镜子,真是一时糊涂。而刘老太太患半身不遂则是为儿子操办婚事着急、又摔了一跤才得的,与镜子压根儿无关。疑虑一消,两幢楼里的镜子都摘了,宿舍区又恢复了往日安宁的气氛。
马路上的纠纷
一天下班后,三四○一厂小马与师傅同去看电影。散场时,人挤车多。小马骑车慢行,不时回头张望师傅,不留神,车后一骑车女同志和他撞在一起,两人都摔倒了。女同志认为小马故意“别”自己的车,骂他“耍流氓”,小马不服,二人争吵起来。这时,本厂一些职工从这里经过,其中恰有女同志的爱人老宋,他听爱人说是“耍流氓”,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给小马一个耳光。眼看就要打起来,在场的老师傅们极力劝阻,拉开了双方:“明天找厂调委会去!”
第二天,听说老宋打了人,人们都不信:他平时老实得说话也脸红,怎么会呢?调委会找老宋谈,他火气很大。找到小马的班组,当时在场的师傅都说小马不是故意“别”车,平时生产积极,没有不轨行为;挨打后又没还手,摔坏了车、摔破了新裤子,还挨冤骂,值得同情。调委会感到这是一场误会,大家都在气头上,矛盾才激化的,就再次找老宋谈,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批评他做为工作多年的干部没有去教育青年,反而莽撞行事,动手打人,老宋才平静下来。调委会又再次找小马,帮助他认识到都是本厂同志,只要对方知错即改,就不能揪住不放。调委会安排他们见了面,老宋主动向小马赔礼道歉,小马也做了自我批评。考虑到小马的家长对孩子不放心,调委会还专程把工作做到了“家”。
解“疙瘩”
“这个印不能轻易盖。一颗印虽小,却有千斤重。它一盖下去,就有可能拆散一个家庭。”一天,当798厂调委会干部孙玉明听完本厂一位女工要求厂里开“同意离婚”证明的陈述后这么想道。她知道,这位女工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爱人结婚已经二十多年了,婚后夫妻和睦,是一个挺不错的家庭。“这样一个家庭难道真到了非破裂不可的地步了吗?”
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孙玉明和女工所在车间的领导袁庆丰找这位女工了解情况,又顶着烈日来回几十里前后三次去女工丈夫的单位调查,终于搞清楚:男方是一位一心扑在科研上的科技人员,上班埋头工作,下班用心读书、钻研业务,家务活干得少。女方不理解爱人的心情,见他学习就生气,不仅不支持他,也成心不干家务事,有时还说些伤感情的话。一次,男方盛怒之下失手打了女方,两人因此闹翻,分居已有半年。孙玉明他们仔细分析了情况,认为这对夫妻的感情尚未破裂,应该尽力做工作促其和解。
孙玉明以姐妹般的亲切口吻,多次不厌其烦地与这位女工谈心,跟她讲离婚的害处和夫妻和睦的好处。孙玉明等同志还发动车间里与这位女工要好的姐妹们一起做她的工作,同时请男方单位配合做男方的工作。恰好,这位女工的女儿当时也在本厂做临时工,孙玉明他们又让她女儿在她夫妻之间牵线搭桥。这样,在多次调解的基础上,夫妻双方和各自的领导坐在一起开了个调解会。双方分别检查了自己的不足,摆出了对对方的意见,互相取得了一定的谅解,表示不再离婚。
“疙瘩”就这样解开了。对厂调解干部的热心帮助,他们夫妻非常感激,男方还特地给厂里写来感谢信,表示一定努力工作,为四化多作贡献。
刘用亚 李明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