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评“大锅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22
第5版()
专栏:

评“大锅饭”
岳平
吃大锅饭,是我们经济领域许多弊病的渊薮。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内部吃大锅饭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八亿农民放开了手脚,积极性迸发出来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打破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吃大锅饭的局面,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这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劳动阶级本身,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我国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加上城镇个体劳动者,有一亿多人。这是伟大的生产力。我们常说,挖掘潜力,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内涵,就蕴藏在这一亿多劳动者之中。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问题,实质上也是发挥这一亿多劳动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可是,吃大锅饭却严重束缚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恢复计件工资和利改税试点等,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吃大锅饭的状况有了改变,城市“大集体”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也在陆续解决。但是,已经进行的改革,还是初步的、局部性的。整个吃大锅饭的体制和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
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吃大锅饭,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生产条件和产品分配方面,企业共吃国家的大锅饭;二是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劳动者共吃企业、实际上也是共吃国家的大锅饭。前者是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的集中表现;后者是现行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弊端的集中表现。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是建国初期从外国引进来的。它把国家当作一个大的统一核算单位来管理,并且以尽量缩小商品交换的范围为前提。国营企业实际上被当成国家机关的附属机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都由国家无偿拨付,生产任务由国家统一安排,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财政由国家统收统支,劳动力由国家统一调配,工资按国家统一标准支付。企业收多收少全部上交,花多花少实报实销。国家拨给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资源和劳动力,运用效果如何,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卖得出去,企业不承担经济责任。这种高度集中的、权责利相脱离的、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相脱离的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按照供给制的原则来处理国家和企业相互间的全部经济关系问题,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来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它不计经济效果,使企业旱涝保收,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盈亏一锅煮,因此,既缺乏动力,也缺乏压力。
我国在建国初期,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对工资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但是,后来,长时期内很少调整工资,加上一次又一次地批判物质利益原则、“资产阶级法权”和“三名三高”,宣扬供给制,取消计件工资,以致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日益同他的劳动能力、劳动贡献相脱离,日益走向平均化,形成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劳动者的个人所得,应是从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作了各种社会扣除后的剩余部分。消费品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否认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别和贡献的大小,在劳动者内部搞一平二调。它奖懒罚勤,使一些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不撞钟也照样当和尚,因而严重妨碍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我国人民向来是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的。可是,吃大锅饭的制度却使人们的勤奋精神受到了挫伤。
吃大锅饭的局面不打破,经济发展就没有出路。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生产资料大家公有,饭就应当大家共着吃,吃大锅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就只能吃大锅饭。这些观点,反映了对有关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原则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
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的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保障每个劳动者平等地摆脱剥削,平等地获得参加劳动和享受按劳分配的权利,决不是不分勤劳和懒惰,让大家都吃着大体差不多的大锅饭。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页)生产资料公有,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只能导致按劳分配,决不会导致吃大锅饭。过去吃大锅饭,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造成的,而是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严重误解造成的。拿生产资料公有来替吃大锅饭作辩护,仍然没有摆脱这种误解。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小生产者的思想。在私有制度下,小生产者由于不断两极分化,一方面嫉妒别人富有,总想把别人的财富拿过来平分;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自己破产,向往着出现一个保障有大锅饭可吃的社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不仅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只能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应当承认,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是同我们国家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的客观条件有联系的。今天,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人有饭吃,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表现。我们决不能采用资本主义的办法,企业用人很少,劳动生产率很高,而社会上却存在着庞大的失业队伍。但是,以上这些,决不能成为保持吃大锅饭局面的理由。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唯一的出路是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不是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我国农村多年来吃大锅饭,其结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有些地方连温饱也难维持。最近几年,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情况就迅速得到改变。在城镇的一些企业中,初步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情况也迅速得到明显的改变。这些事实说明,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并不是注定要吃大锅饭。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不论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就应当实行这个原则。违背了这个原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当然,究竟怎样实行这个原则,要从各个国家的实际出发。
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是生产关系方面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一步。当前,改革分配制度,基本的要求是克服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真正奖勤罚懒,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广大劳动者的迫切愿望。但是破除大锅饭,就要围绕分配问题,调整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和劳动者相互之间一系列的经济关系。这就必然要触动一些人、一些单位的经济利益。因此,可能会遇到重重阻力,特别是“左”倾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干扰。从领导思想上说,一定要坚定不移。
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在工作上,必须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特别是工资福利问题,往往是增加容易,增加上去之后,即使增加不当,也很难减下来。因此,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方针和政策办事,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要一切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一些涉及全局的改革,还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进行。保持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各项改革的根本条件。我们的改革必须有利于安定团结,决不能妨碍安定团结。农村改革的成功,给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以重要的启示。但由于所有制不同,这两种改革的方法、步骤和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多出的劳动力,一般不要国家另作安置。工厂企业减下的人,必须妥善安置,使之各得其所。如果匆忙从事,对这类问题处置不当,就不利于安定团结,势必影响改革工作的进行。采取稳妥的步骤,看起来进展慢些,其实是要快些。
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要消除长期以来“左”的思想所造成的一系列误解,改变许多陈腐的观念,因此,必须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向广大群众讲清楚,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应当多得。还要讲明,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劳动者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是正常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富裕程度差别,同私有制社会小生产的两极分化,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历史范畴,不能混淆。更不能以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另一方面,要教育劳动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使每一个劳动者懂得,我们进行改革,克服平均主义,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增加物质财富,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不能借口改革去侵犯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思想教育历来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也是搞好改革工作的中心环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