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从奥斯卡金像奖看英国电影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23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从奥斯卡金像奖看英国电影业
本报记者 梁丽娟
4月11日在美国好莱坞举行的第55届美国电影学院颁奖仪式上,英国传记片《甘地》一举囊括了8项奥斯卡金像奖,又一次轰动了全世界。
去年,在国外并不知名的英国影片《烈火战车》获得了最佳影片的奥斯卡金像奖,曾经出乎许多人的意外。而今年的《甘地》不仅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这3项主要奖,还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最佳影片编辑、最佳原作剧本这5项奖。在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只有1959年的美国影片《本赫》获得过11项奥斯卡金像奖。
重只8磅,高仅13.5英寸的奥斯卡金像奖,被认为是电影界的最高奖赏,是西方国家电影界无数从业人员一辈子梦寐以求的荣誉。为了某部片子能获奖,影片公司不惜耗资千万美元来宣传游说、请客送礼。当然,获奖的演员立即身价十倍,获奖的影片则将大大地赚一笔钱。
《烈火战车》和《甘地》接连获得的成就,说明英国电影界确是人材济济、大有可为。目前英国电影界人士正打算借这阵东风,振兴衰颓的英国电影业,舆论也纷纷表示支持。
英国电影业远远不如其他表演艺术,历来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与重视。有关有线电视、电影业训练和电影政策的事项是由内务部、贸易部、科教部分别负责的。国家电影财务公司只能靠票房收入附加税设立的英国电影基金来资助拍片的各家公司,总数只有约150万英镑,根本拍不起场面大、名角多的影片。去年的《烈火战车》,依靠的是埃及人和美国人的资本。今年的《甘地》,耗资1,100万英镑,除由英国、加拿大合资的金冠国际公司投资700万英镑外,印度政府也投资400万英镑。
六十年代末,英国电影业曾靠美国资本繁荣过一阵。1968年的英国影片,90%的制作资本来自美国。后来,美国政府修改税法,美国资本涌向好莱坞,英国电影业自此一蹶不振。以片长超过72分钟的影片计算,1980年英国生产的影片,还不及1970年生产的半数。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电影业只好改拍一些成本低、以本国文化传统为题材,以本国市场为对象的影片。但过了一段时间仍然行不通。电影院票价不便宜,观众宁愿从电视里看到更多的影片,因此,近年来电影院观众大为减少。1980年的电影院观众人次,比1945年减少了94%。
近年来,英国电影界仿效法国、西德、意大利的作法,靠小银幕维持大银幕,拍摄一些供电视台用的影片。英国第四电视台成立于1982年11月,不象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广播公司那样有自己一套力量雄厚的拍摄力量。他们采取了与电影公司合作的办法,既提高电视片的质量,也解决一些电影公司的困难。但是,由电视公司代替或支配电影业,并不能是个发展方向。
现在,电影界人士正在呼吁政府,从发售录像带、卫星传播及有线电视频道中征税,每年拨3万英镑供制作发行电影用,使电影拍摄系统能更新设备,赶上电视台、录像片的制作速度。他们还要求政府能制定立法,禁止录像片公司非法复制尚未发行的新电影,保护正在被扼杀的电影业。
去年的《烈火战车》获奖后,制片人在国内到处乞求,仍然得不到资助和支持。现在《甘地》的演员已被邀请拍摄西班牙名画家毕加索的传记片。美国一些电影公司已向《甘地》的导演、演员表示,愿出上千万美元供他们拍摄任何他们想拍的影片。高薪挖走他国的电影业人才,一向是好莱坞制片商的惯伎。
这8个金光闪闪的奥斯卡金像奖是否将给英国电影界注射一针强心剂,带来复苏的新前景呢?这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