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海河新厦——记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1
第4版()
专栏:

海河新厦
——记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
刘见 杜中兴
面临海河,四周环境清幽,矗立着一座雄伟建筑,这里便是天津市百万产业工人大军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的活动中心——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简称一宫)。
一宫自1950年1月1日开放以来,党和工会组织曾先后在这里举办了四十余种不同专业、工种的学习班近两千个;仅科技一项就培训了八万余人。参加戏曲艺术、体育、舞美、文学创作等方面活动的职工积极分子有数千之众。电影演员郭振清,歌唱演员于淑珍、关牧村,工人作家阿凤、万国儒,鼓词演员董湘昆等都是从这个文化摇篮里哺育成长的。
这里原是荒凉的盐滩(古称盐坨)。明、清以来,为盐商贮盐之所,庚子后为八国联军意大利侵略者辟为公园,设网球场。1934年,外国人在此地招标兴建回力球场。1936年竣工开业,取名为“海莱运动场”,实际上在这里干着聚首行骗、荒淫无耻的勾当。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这块地方进行了改建修缮,扩大面积。仅1958年,工会就拨款200余万元,扩建了容纳2,400座位的剧场,以及图书馆、游艺厅。由原来占地3,453平方米的地基扩充到13,400平方米。
人们永远铭记着1950年1月1日一宫剪彩开幕的那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特地赠予图书一部。黄敬同志、黄火青同志的亲笔题词,为一宫增添了光彩。
人们也不会忘记天津市的知识分子对一宫的贡献。工程师于崇智等一大批技术人员,自五十年代开始,就热情地为工人辅导;泥人张第四代张铭同志,长期向工人传授彩塑艺术;南开大学教授李霁野,作家方纪、袁静,画家孙奇峰等文艺界人士,在这里同工人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一宫建立了职工业余技术大学、工人文学创作社、职工业余艺术团、职工业余摄影研究会、美术创作组等群众组织。它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去年荣获全国优秀剧作奖的话剧《分忧》,就是天津工人在这里创作的。
为了迎接党的十二大后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现在一宫正在美化环境、装饰楼厦、栽种花木。近日,为退休的老工人、离休的老干部开辟了茶社、棋室和怡情健身的体育活动;为青年工人举办了朱伯儒、张海迪事迹展览;职工艺术团正赶排新的曲目;剧场、游艺厅、图书馆,也都在积极行动,为广大职工节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