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锲而不舍玉可琢——记女工董可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1
第4版()
专栏:访问记

锲而不舍玉可琢
——记女工董可玉
本报记者 解波
女工董可玉真要为《红楼梦》中的少女画一百幅工笔画吗?是的。您千万不要以为她是异想天开。1961年她初中毕业进了北京彩塑工厂国画车间。几年刻苦磨练,她描摹的仕女和山水已经卓然可观。可惜,动荡的岁月冲击着工艺品生产,她也就被颠来簸去,最后成了一名油漆彩绘女工。
物换星移,明媚的春光终于融化了人们胸中的冰雪。有一次,她看到刘旦宅的《红楼梦人物画》,不觉怦然心动。我能不能也试一试呢?她尝试着把俏丽莹洁的少女再现在画卷上,晴雯、黛玉、宝琴……意外而又幸运的是,她的习作,居然得到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和中央美术学院黄钧教授的勉励和指导。她学画,她请教,她思索,一个创作规划萌动了:要画红楼“百美”。要把《红楼梦》描绘的美和希望用画笔集中再现出来。
画红楼“百美”,有时间保证吗?她想用五至七年的业余时间。作为工人和主妇,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她只能急旋风似的料理家务,即使在锅瓢碗筷的交响乐中,她也要楔入绘画的音符。糟糕的是,她提起画笔,常常忘却一切,米饭也就面临焦糊的厄运。不信,您翻翻她家的铝锅,个个都象京戏里的包公脸谱。晚饭后,是她画画的黄金时间。她没有画桌,只能趴在窄小的缝纫机上画,直到周围的扇扇窗户都融入沉沉夜色。
一幅绢画的材料费相当于她工资的十分之一,能长期支付这样的额外负担吗?她全仗着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菜站鲜菜滴翠,她买枯蔫的处理菜;邻居白馍飘香,她蒸金黄的窝窝头,衣服自己做,桌椅自己钉,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就是购置画画的材料,她也是锱铢必较。熟绢价格高,她买生绢。赭色需要量大,她求二哥从四川带回半背篓红粘土,自己把它碾细、配胶、沉淀。
红楼“百美”能各具风采吗?她的技艺来自民间画工,为了博采众长,她开始了艰难的起飞。您如果光临她的“寒舍”,会惊讶为什么四壁挂满陈年挂历?原来她无力购买大批画册,才想出这个妙策。于是,旧挂历上的齐白石的水墨画,陈子佛的花鸟画,戴敦邦和华三川的红楼画等,全都高踞于她家中,成了她朝夕请教的老师。当然,她也曾勇敢地争取更多专家、学者的指教。在一次会议上,她听说出席者中有位年已耄耋的学者深通诗词,就贸然恳求老者为她讲授诗词歌赋。
一部《红楼梦》是她作画的依据。卷边起毛的书页记录着她刻苦攻读的情形。她力求每幅画既能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又富有自己的个性。在提笔落墨时,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连一草一木也不肯草率从事。比如书中描述宝玉在芙蓉前祭奠晴雯。北国却难能寻觅大株的木芙蓉。她多方搜集画家笔下的芙蓉,反复临摹、勾画,两月之后,她得心应手地绘出了《芙蓉诔》画卷里蓊郁清丽的木芙蓉。
她把红楼“百美”分成八组。花开花落,第一组画稿诞生了。在老师们点拨下,她认识到自己过于小心翼翼、缩手缩脚,造成线条不够流畅、构图尚嫌拘谨。她怀着更上一层楼的信心描绘第二组画稿。
艰难,对弱者是毁灭的深渊,对强者就是成功的阶梯。雁飞雁来,第二组画脱稿了,其中四幅参加了去年10月的红楼梦人物画展。她满意了吧,不!展览期间,她多次徘徊于观众之中,听取批评和意见。新的设想又在她胸中奔腾:她要重画金陵十二钗,要揉合仕女和山水画的长处,要创出自己精细、明朗的画风……她累吗?苦吗?倘若您和她的目光相撞,会发现她的眼睛里跃动着两朵黑亮亮的火苗。这火苗,您不是在很多奋进者的眼中都曾经看到过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