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特产所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2
第8版()
专栏:

特产所小记
光群
长春市往吉林市去的铁道线上,有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处所,那就是吉林省特产研究所。
常言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开了眼界。
人参和驯养鹿群我见过,紫貂吸引了我。这是一种极珍贵的毛皮动物。它原来栖息在海拔800—1,6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中,极善跳跃,但习性胆怯、孤僻,所以极难驯养。从驯养到繁殖后代,那又是更艰难的一步。特产所的科研人员,经过十几年辛勤的努力,终于攻克了“在驯养的环境里繁殖”这道难关,因而荣获全国科技大会颁发的奖状。
我参观了在一百多个铁丝笼内驯养的紫貂。这些小东西长得有点象黄鼠狼。正面看,脸部略呈三角形,耳大,鼻头尖,显出一副机灵的模样。它们象些顽皮好动的小男孩,一刻不停地在笼里上下翻腾、跳跃,震得铁丝笼嘎嘎的响个不住。经济动物研究室的同志告诉我:它们的营养是第一等的,每天吃新鲜牛肉,所以毛色很光亮。
“一丘之貉”的貉,这儿也成群地饲养着。不过你别太靠近它们,那身上有股难闻的土腥味。当然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因为要接近它们,观察、研究它们,“不怕土腥味”是不在话下的。
禽类,最奇的是那一群好看的野鸡,它们也被驯养了。据说被驯养后,产蛋率也不低。我见它们在罩有铁丝顶棚的大场院里,自在地散步、觅食。野鸡驯养了,是否会变成家鸡呢?我不禁这样想。
后来听说,北京一家饲养场,就领回去几只野鸡,成功地驯养了。
吉林省特产所是1956年建立的,现有科技人员200多人,实力相当可观。十年动乱期间,特产所曾被迫解散,谓之为“美、洋、奇、特”的“修正主义温床”。这当然是莫须有的罪名。不过这“奇”、“特”二字我倒很欣赏。没有“奇”、“特”,怎么构成多样化的世界?怎样能满足世人在向自然索取中的日益多样化的要求?
我又想起我国的不少省、市、县甚至公社,都有自己的特产,如两湖的淡水鱼,河南的烟叶,江浙的蚕丝……这样的单子如果开列出来,恐怕是很长很长的。发扬我们在这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以求这些“特”字号有更多、更快的发展,岂非造福于人民的一大好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