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震动和沉思——记安珂壮烈牺牲后的社会反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7
第4版()
专栏:

震动和沉思
——记安珂壮烈牺牲后的社会反响
《羊城晚报》记者 程凯 本报记者 胡思升
年方23岁的广东省电台记者安珂与歹徒搏斗,倒在广州街头的事迹,通过新闻传播工具扩散开来之后,所造成的社会反响之强烈,超过了人们的预料。
位于广州北郊、交通不便的“银河革命公墓”,络绎不绝的人们到安珂骨灰盒的安放处献花、凭吊。不到一个月,已有近两万人,多数是自觉而来的青年人前往扫墓。一位不署姓名的青年工人写了一首小诗《安珂,你缺什么!》:
当人们都在歌颂你的时候,我却在寻找你不足的地方:
作为记者——你智。
作为战士——你勇。
作为党员——你公。
作为青年——你刚。
但是作为人,我总觉得你缺点什么。
翻遍你的历史,查遍你的日记,
我明白了:你缺私。
是颂诗,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上那种明哲保身、私而忘公的倾向的嘲讽!
记者在广州采访,人们都在议论安珂的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都在关切杀害安珂的歹徒如何发落,也提出了“精神公害”这一事关社会责任感的严肃课题。
在广州长堤大马路的闹市区,正值下班时的熙来攘往的高峰时分,人群围观安珂赤手空拳同三名持匕首的歹徒在马路中央搏斗,交通堵塞达十分钟,可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呐喊相助,竟让四名歹徒持刀扬长而去……。安珂的两名一起目睹歹徒抢提包的同学,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保卫干部,却在血战的时刻不见了……。安珂倒在血泊之中,有人拦截两辆过往的卡车和客车以便送往医院抢救,车上的司机竟不予理睬,置一个英雄的垂危于不顾……。
人们都在探求造成这种麻木状态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安珂的母亲胡莘华同志沉痛地说:但愿儿子的鲜血能震动某些人麻木的灵魂。
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老鼠过街,人人不打”的状况。但是,也有人补充一种看法:现在的歹徒不是老鼠,是要吃人的老虎,群众手无寸铁,需要当代景阳岗上的武松——公安人员的哨棒。广州市公安人员任务繁重、人手不够,这一次迅速把杀害安珂的凶手抓获,劳苦功高,但也确实面临着进一步加强的紧迫感。
在震动之余,使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在安珂事件之中和之后,毕竟有更多的人显示了高尚的情操和公民责任感。最先上去扶起倒在街旁、血流成注的安珂,是一位过路的女青年,人们至今不知道她的姓名。把安珂载往医院抢救的机动三轮车司机,不收分文,没有留下姓名(经过20多天查访,终于找到这位24岁的甘杰棠),而在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室,除了外科值班医生余超雅外,内科医生和下班时走过急诊室的儿科医生钟志坚,主动上前共同抢救。广州市的公安机关把缉拿杀害安珂的凶手一事,作为特急案件,集中全力破案。许多安珂的同龄人听说安珂是独子(其实他有两个妹妹),纷纷写信给安珂父母,愿意作他们的儿女。湖南一个青年女售货员表示愿意到广州来侍候安珂的双亲,“我的歌声优美,可以为你们解忧”。上海一位19岁的女青年在信中说:“多么好的哥哥牺牲了。我愿做你们的女儿,接替安珂哥哥照顾父母的职责,请收下我吧,爸爸妈妈。”
4月21日,暨南大学13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华侨学生,代表24个国家和地区的在穗留学生,来到安珂家。他们在安珂遗像前献了长青的松柏和织锦画,并同安珂父母一起座谈。一位尼日利亚女学生说:“不少国家也常发生歹徒行凶的事,很少有挺身而出的,安珂的事迹,中国青年要学,外国青年也要学。”一位华侨学生说,他要把安珂的行为转告国外的华人,另一位外国留学生表示要研究安珂成长的道路。
是啊,应该研究安珂这一代青年的迂回曲折的生活之路。安珂诞生在国家困难时期,长大在“文化革命”这样一个被颠倒了事物的世界里,他有过苦闷、彷徨,他不停地探索、思考、实践,他在战场经受过考验,追求人生的意义。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安珂的父亲安铭新同志说得深刻:“安珂是一个普通的人的儿子。但不能排斥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作出英雄的行为。”这就是安珂感动、唤醒了千千万万同龄人的重要原因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