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杨士胜和他的家——记一个失足青年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7
第4版()
专栏:

杨士胜和他的家
——记一个失足青年的变化
在江苏泗阳县的众兴镇上,传播着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失足青年杨士胜家被评为“五好家庭”了。
杨士胜母亲早逝,由年老多病的父亲杨德昌带着他们兄弟三个过日子。
在十年内乱时期,杨士胜读到小学四年级便退学了,成天跟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偷窃扒拿,什么都干,两个弟弟也受了他的影响,成了这个居民区里的“祸害”。
为了帮助杨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当地政府曾提前让杨士胜进了镇办乳胶厂当工人。可是,他不学好,没几年被三次开除出厂,被公安机关拘留审查了三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众兴镇带来了生机。居民委员会的干部说:我们不能丢下这一家不管啊!他们拟定了一个帮助杨家盖起三间砖墙茅房的计划。镇人民政府拨出了救济专款,居委会的干部、群众纷纷捐助,生产资料公司和邻近砖瓦厂及时解决了木材和砖瓦。里里外外忙了一个多月,三间正房和一间厨房按时盖起来了。
可是,就在盖屋期间,杨士胜又跑出去偷了镇土特产公司几件衣服,被公安局拘留了。有的同志主张送杨士胜去劳动教养,但也有的同志说,杨德昌已年过七十,而且常常卧病不起,小杨劳教后,两个弟弟就更难管束了。杨士胜被留了下来。居委会和众兴镇派出所动员乳胶厂再次留用他,并且由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朱翠华、主任张礼华、户籍民警赵云友和车间主任负责帮教他。
“大冬”那天,居委会主任张礼华自己掏钱买肉,让他们全家4口亲亲热热地吃了一顿晚饭,住进温暖的新房。由妇女干部陈红梅把政府交给的救济款和杨士胜的工资全部管起来,帮助杨家计划安排生活。张礼华对着三个孩子说:“你们看是住在家里暖暖和和好,还是到处流浪受冻挨饿好?”杨德昌流泪了,杨士胜和两个弟弟低下了头。
为了更好地帮助杨士胜,居委会干部又张罗给这位二十好几的年轻人找对象。郊区红光大队女青年陈士林在镇上学缝纫,他们相互认识了。姑娘说:“我不图名,也不图财,只愿这三个孤儿从此有个家,将来能走上正道”。居委会干部、派出所民警说服小陈母亲同意了这桩婚事。
去年4月,小杨要娶亲的消息象春风一样吹遍了大运河旁这块居民区。许多人为此忙碌开了。小陈娘家赶着打家具;居委会干部、附近居民帮着把四壁空空的杨家布置得象个新房的样子。春光融融的“五一”节晚上,民警赵云友带着十几个人,把新娘子从三四里外接来成亲。人们在送给新婚夫妇的对联上写道:幸福承党恩婚礼靠邻朋。横批:社会主义好。
结婚那天,朱翠华、张礼华把杨士胜家的购粮本、户口本以及余钱余粮,当面交给了陈士林,嘱咐她一定要好好把家理好。不久,镇政府安排小陈到镇贸易所工作。现在,这个家庭第一次有了一笔为数不多的存款了。曾经读了四次一年级的小弟弟在小陈的关心下,重新补入了小学二年级。每天晚上,嫂嫂手把手地辅导弟弟学习。现在这个弟弟被选为班长,评上了“三好学生”,受到学校的表扬。今年2月,这个家庭被镇里评为“五好家庭”,小陈也被镇政府、县妇联评为“五好个人”和“三八红旗手”。杨士胜也遵纪守法工作积极,争当先进。
社会主义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终于把杨士胜改造过来,和众兴镇的人们一起在康庄的大道上起步了。
本报通讯员 卫润渠 黄 明
本报记者 殷学成
编后小语
屡教屡犯的失足青年杨士胜,终于走上痛改前非的正道,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从公安部门到街道居委会,从党员到群众,以至受害的邻居,都以诚挚的爱心来关怀他,教育他,并从生活上帮助他一家解决具体困难,使他从心里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个事实说明,改造失足青年,要动员和组织整个社会的力量。只要社会各个方面一起来做这个工作,行春风,布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是能够从团团迷雾中走出来的。对于他们的进步,我们要热情地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