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粮食霉变原因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7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粮食霉变原因何在?
本报记者 马中艳 本报通讯员 曹进堂
就库存粮食发生霉烂变质问题,我们走访了商业部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他们说:长期以来,我国储粮保管工作有一套比较好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措施,粮食霉变损失数量之少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但近几年来,由于收粮、保管、运输工作跟不上农村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粮食霉变现象,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粮食霉变的主要原因是:
一、入库粮水分大。四川省不少地方将水分大、甚至生芽、霉变的粮食收购入库。郫县1982年检查1981年入库的小麦1,067万斤,发现霉粒达34.5%,芽粒19%。这个县1981年征购入库的5,231万斤小麦的粮质情况是:一级粮只有100 万斤,占0.2%;二级粮105万斤,占2%;三级粮471万斤,占9%;四级粮633万斤,占12.1%;五级粮1,183万斤,占22.7%;等外级2,825万斤,占54%。
对于粮食水分,国家统一收购定有标准(一般是14%以下,东北玉米是18%),但有些基层领导片面追求限期完成交粮任务,任意放宽收购标准。有的将水分提高到23—24%,甚至高达26—30%。有的公社党委书记到粮站“坐镇”,自定标准,放宽水分。一些粮食部门顶不住地方行政领导的压力,便将不符合标准的粮食收入了国库。有位粮食局长见此状况,抱着铺盖跑到法院说:“收购的这些粮食肯定会霉烂,我早晚也得坐牢,晚来不如早来。”
大多数农民丰收不忘国家,能按规定的质量标准交售粮食,也有的农民掺杂使假,将水分大、杂质多的粮食掺入好粮中卖给国家。粮管所不收,就辱骂,甚至殴打验粮收购人员。江西安义县收购人员,因坚持收购标准而屡遭殴打,只好改成“社员交什么就收什么”,结果造成1,000万斤粮食霉变的事故。有的收购人员“拉关系”,收“人情粮”,这也是造成入库粮食水分大的原因。
二、保管不善。山西静乐县有个粮站,1981年6月6日发现玉米有霉变现象,粮库领导捂捂盖盖,拖延了40多天才倒库,造成部分粮食霉烂,损失了万余元。1981年辽宁黑山县厉家粮库100多万斤玉米全部霉变,主要原因是保管、化验人员严重失职。
三、仓库不足,晒场少。近几年,农村粮食增产很多,但储粮仓库没有相应增加。如1982年吉林怀德县收购商品粮10.4亿斤,库容只有1.7亿斤;湖北荆门县征收粮食12.4亿斤,库容只有4.4亿斤。大量粮食不能入库,只好露天存放。南方雨水多,北方收购的玉米多,水分高,又缺乏场地晾晒,所以极容易霉变。有些粮库主任为此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湖北钟祥县胡集粮管所所长,看到4,000万斤粮食露天存放,担心霉烂,急得跑到县粮食局去哭。
四、运输不及时。露天存放的粮食,如能按计划迅速调出,尚可减少粮食霉变的发生。但各地运力不足,短期内很难调走。如湖北省1982年征购粮食比1981年增加20亿斤,第四季度应上调7.3亿斤,而批准的车船只能调运出3亿斤。粮食不能迅速调出,大量露天存放,很容易发生霉变。
有些损失,是因交通运输部门只讲本单位利益,不及时组织运输而造成的。1981年12月,甘肃武都地区调入大批玉米,存放在火车站。由于地区粮食局没有答应承付50%的汽车放空费和空驶汽油费这一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武都汽车公司运粮就十分缓慢。粮食局请求加快运输,这个公司的一个经理却说:“赔钱的事不干。”结果53万斤玉米全部烂坏。
商业部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认为,目前天气转暖,各粮库如果在5月底(雨季)前不检查,不晾晒,不把好坏粮区分开来,露天存放粮不及时调运出去,还会出现更多的霉粮现象。这一点应当引起各地粮食部门的注意;希望运输部门也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他们还特别强调,在实行生产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增,且以户为单位交粮的情况下,抓好入库前的粮食评级验质工作,严格按国家规定标准收购,是防止粮食霉烂的关键。浙江余杭、山西长子、辽宁建平等县的一些粮管单位,多年保持“四无粮仓县”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单位的人员长期深入农村,认真宣传向国家交好粮油的重大意义,积极组织户交队、队交库,并协助生产队做好评级验质工作,从而保证了交售粮食达到干、净、饱的要求。在全国粮库管理工作改革中,应学习这些好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