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没有正确的工程设计就不能施工”——回顾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关于基本建设问题的一次有影响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8
第5版()
专栏:

“没有正确的工程设计就不能施工”
——回顾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关于基本建设问题的一次有影响的讨论
戴玉庆
去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突破了国家计划标准,投资效果不理想,工期延长,造价提高。这是在国民经济贯彻执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已经取得好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对此,我们切不可低估它的影响和后果。
五十年代,我国基本建设工程造价低,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一五”时期几年时间就建成了156项大型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那时基本建设工作也一度存在过严重问题。例如,有些部门和地区不研究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讲工程的合理配置,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就匆匆上马,发生严重浪费,等等。党中央及时发现了问题,决定在《人民日报》上开展批评和讨论,此后又相应调整、制订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合乎经济规律的政策,从而保证了基本建设的健康发展。
温故而知新。重温我国基本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解决那些直到今天还继续存在的“老问题”,是十分有益的。1951年6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东北第三造纸厂在进行基本建设时,由于设计不成熟、不周全,致使已经建成的地基、厂房全部报废。为此,报纸发表社论《没有工程设计就不可能施工》,并开辟专栏,在全国工程界开展了一次相当规模的讨论。
报纸先后刊登了《阳泉矿务局基本建设浪费严重》等几十个典型,集中批评了基本建设中忽视正确的工程设计,因而发生严重浪费的种种事件。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思想:即进行基本建设不能凭领导的主观愿望,急于求成,而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争取在施工前将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周全,并做出相应的符合科学原理的施工设计方案。
“没有正确的工程设计就不能施工”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五”计划期间成为基本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这次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粗略地总结一下,可以得出如下两条经验:
第一,基本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讲求科学性。正如《人民日报》6月16日社论指出的:“设计是一件综合性的非常细致复杂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进行设计或审核设计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设计以前,必须收集一切有关资料,如厂址、工程地质、气候、风向、水源、动力、交通运输、原材料供应、资源情况等等……”。这个分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许多工程往往在缺电少煤的条件下就盲目上马,结果是灯不亮,水不通,无法投产。目前,基本建设在综合平衡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一般加工工业建设速度过快,挤了能源、交通工业。1982年能源工业投资比重从1981年的21.4%下降到19.2%,是“五五”计划以来能源投资比重最低的一年。由于缺少能源和交通运力、建筑材料紧张等原因,许多工程上马之后就遇到“无米之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已由1981年的86.7%(1965年以来最高水平)下降到80%,房屋竣工率已由51.4%下降到49.5%。这一事实告诫我们,绝不能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又旧病复发。否则,这几年进行调整取得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
第二,为了探索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建设经验还不很丰富的国家里,摸索符合国情的建设路子,就十分需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那怕是对立的和有明显缺陷的意见。五十年代初《人民日报》的这次讨论,就是通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逐渐弄清问题的症结,并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报纸结合实际探讨问题,为党制订政策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1951年6月16日讨论之后,当时的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先后发出一系列关于改进与加强基本建设工作的通知和指示,适时地修改、调整和制订了相应的政策,纠正了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