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假和尚招摇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8
第5版()
专栏:杂谈

有感于假和尚招摇于市
袁养和
今年初,南京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登了一则广告:“嵩山少林寺武术表演团抵宁表演传统少林武术。”
石头城轰动了。两天之内,二十三场近七万张票被争购一空。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那些“少林寺和尚”个个都是假的!他们是山东莘县朝城公社的社员。
这是一场笑话,却很值得人们深思。
眼下,象假和尚盗用“少林寺”之名,为了赚钱而在名字、广告上做文章、玩花样,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的。
一曰“冒名”。通常是普通商品冒名牌商品之名,一般商品冒优质商品之名。明明是江苏产的榨菜,硬要名之曰“四川榨菜”。火腿,不是金华的,也赫然标上“金腿”的大名。至于“大前门”牌子的香烟已经是满天飞了。
二曰“借名”。有些剧团演出,观众寥寥,于是想出别开生面的法子:登广告、贴海报,声明本团某演员曾参加某电影的拍摄,某演员曾受某首长的表扬,或者某演员曾拜梅兰芳、徐玉兰为师,某演员的父亲年青时曾与“盖叫天”同台演过戏,……于是,剧团也托庇有了“高水平”,戏票也就似乎可以多卖了。
三曰“美其名”。夸大其词,言过其实,投人所好,以售其货。“青春恢复片”、“速效减肥茶”、“健美丸”、“增智糖”、“长寿膏”等盖属此类。许多耸人听闻的形容词,如“天下无双”、“国内首创”、“誉满全球”、“名扬四海”、“最佳产品”等等,更是反复出现在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
为了赚钱而在商品名目上玩弄手法,也是一种不正之风。
文明经商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实事求是。顾客爱某一商品,并不是爱其名,而是爱其实。华而不实的宣传,可能诓人于一时,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失去的信誉是不易挽回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