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农机工业的根本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9
第5版()
专栏:

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农机工业的根本转变
何光远
农机工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农机工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前几年,传统农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持续下降。许多农机工厂产品滞销,开工不足,被迫减产或转产。现在情况发生了出乎预料的变化。(一)从1981年开始,广大农村出现了农民个人或联户购买农机的热潮,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农机产品开始供不应求。1980年底全国私人拖拉机拥有量只有3.8万台,1981年底激增到38.4万台。1982年底则达到100万台。(二)集体所有的农机具包机到组,包机到人,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17个省、市、自治区统计,集体拖拉机的68.9%即89万台已承包到组或个人。据估计,农民联户或个人经营的拖拉机(一部分挂在集体名下)达200万台左右,约占全国拖拉机保有量的三分之二。(三)购买农机的资金来源已不是国家的无偿支援和集体积累的提留,而主要是农民自筹资金。据统计,1981年全国农村人均购买生产资料支出比1979年增加两倍多,农机具生产和销售开始回升。1982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超过70亿元,比1981年增长14.9%,仅农机化服务总公司系统销售额即达52亿元(不包括工业内部配套、企业自销和出口),比1981年增长4%。
农机工业枯木逢春,农机化事业柳暗花明,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解放了广大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喊了三十多年的农业机械化,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吃“大锅饭”以及行政命令等弊病,农机化事业并没有成为农民自己的事业。如今,实行农村经济责任制,广大农民亲身体会到使用农业机械的优越性,这就注定了我国农机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农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农业机械怎样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呢?
第一,适应农村生产经营规模由大变小的变化,农机具要向质优价廉小型化方向发展。小型农机具适合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适应当前农民的购买能力,因而特别受农民欢迎。近两年来,为满足农民“一要小、二要好、三要花钱少”的要求,农机产品结构变化明显。突出的是小型农机具和半机械化农具发展较快,1982年在整个农机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过去的三分之一上升到41.5%,小型拖拉机、手动喷雾器、手推胶轮车分别比上年增长30.7%、37.6%和21.1%,大大高于农机工业平均15%的增长速度。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们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农业积累能力也很有限。1981年全国农村人均购买生产资料只有29元,购买农机具的部分更有限。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党在农村的政策目标是巩固家庭承包责任制。因此,长期主要面对一家一户的购买对象,将是影响农机工业发展及产品方向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农机工业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就必须继续大作“小”字文章,努力发展质优价廉适用的小型农机产品,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适应农业从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农机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过去,我们发展农村经济,片面强调抓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农机工业也主要为种植业服务,生产传统的“几大件”(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收割机和犁、耙、播等机具),农机工业的路子越走越窄。我国除15亿亩耕地,还有42亿亩草原、10亿亩可放牧的草山草坡,18.3亿亩森林,几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4亿亩内陆江河湖泊,发展林牧副渔的条件十分优越。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将逐步转向“大农业”,农机工业也必须相应地转向为农林牧副渔各业服务,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例如,我国云贵川一带特产刺梨,其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十几倍,有水果维生素C之王之称。仅贵州省若把0.7%的荒地种刺梨100万亩,加工后可达产值22亿元。但目前刺梨果加工、果汁浓缩设备还是空白。类似情况,不胜枚举。到2000年,全国粮食生产的增长由于受耕地面积的制约,是有限度的。农业翻番将主要依靠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为适应这种情况,农机产品结构必须调整,向多样化发展。
第三,适应农村经济商品率提高的情况,农机工业要提供专用成套机械设备。目前,专业户、重点户和形式多样的经济联合体(简称“两户一体”)发展很快。湖北省已发展到占全省农户的8.2%,广东省三年增长了26倍,黑龙江省占农户总数7%的饲养户所养畜禽占农户饲养总数的17%。在此基础上,农副产品商品率迅速提高。根据重点调查,专业户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可达60—70%。用机器进行生产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商品率已成为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内在动力。比如,农村饲养业发展,就要求形成饲养、饲料、加工、屠宰、冷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条龙专业分工和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同时对畜禽皮革、羽绒、下水、血、骨等实行机械加工,综合利用。其中哪一个环节机械产品跟不上,都会影响农民的收益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1982年,河北省任丘县养鸡专业户由于没有屠宰、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机械设备的配合,每只肉鸡损失竟达一元多钱。此外还有大量的羽毛、下水、鸡血白白扔掉。再如,农村对运输机械的需求也很迫切。据统计,农业运输用工量已占到农业总用工量的50%左右。特别是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不解决“一进一出”运输,物资无法交流,城乡无法沟通,农民多种多样的产品也实现不了价值,富不起来。为农民提供小型、轻便、省油、便于装卸、适应农村道路条件的运输工具,也是机械工业部门的紧迫任务。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是我国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机械工业在这个领域更是大有可为。比如,全国红薯每年产量有400多亿斤,加工成薯干只11.2亿元产值,若深度加工成淀粉、淀粉糖就会增加几倍以至几十倍价值。工业应该把这类好处让给农民。通过向农村提供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机械设备,不仅对农民尽快富裕、农村尽快繁荣,而且对于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大中型现代化农机具仍有一定需求。原因有三:一是东北三江平原、盘锦垦区、新疆垦区和内蒙古大杨树地区等大的商品粮基地以及各地的一些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都需要大中型农机具;二是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农民对耕作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有的地方要求深耕改土,这都是牲畜和小农具所不能胜任的;三是随着农村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农民必然逐步提高对大中型农机具的需求。我们总的产品政策是大中小并举,以小型为主。但由于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十分复杂,发展水平各异,农机化速度也不相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排斥大中型。
农机工业要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农机工业怎样才能适应农村的新形势,满足农民的新要求呢?
首先,要进一步调整农机工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1981年原农业机械部提出了农机战线转变的战略措施。它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根据国情扎扎实实探索中国式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开端。这之后,虽然农机工业在端正服务方向、改变产品结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无论认识上或实际工作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某些大中型企业“吃不饱”,却在等待“时来运转”,对农村急需的小型农机不愿搞,特别是对面向多种经营、面向农副产品深度加工的机械不愿搞;某些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还是传统的农机具,而农民致富需要的大量新课题却排不上号。这就要求农机制造部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所显露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和前景,进一步调整农机工业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其基本点应该是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进一步发展品种,提高质量,并把这个思想贯穿于规划、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相应的工作方针。
其次,要进一步调整农机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要把全国4,000多个县以上农机制造和农机修造企业很好地组织起来,形成这样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分工明确的农机工业生产体系:既有面向全国的重点产品,又有面向各地的因地制宜产品;既有田间作业机具,又有多种经营机具;既有机械化半机械化产品,又有人力畜力产品;既有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产品,又有为农民生活服务、为农村发展服务的产品。当前,要给部分吃不饱的大中型企业安排生产小型农机具;把条件好的部分企业按照工艺相近、结构相似的原则,转产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所需机械。
再次,农机制造部门一定要熟悉农机使用工艺,进一步搞好科研工作。要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厂企业的技术力量(不论是部属单位,还是地方单位的)组织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科研体系。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对看准的项目要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搞好农机科研,要熟悉农机使用工艺,要经过春夏秋冬的调查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任何农机具的研制推广自始至终要讲究经济效益,要典型示范,算帐对比,务使农民使用机械有利可图。
最后,要提高农机工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由于生产经营不善和产品价格不合理等因素,不少农机企业还有亏损,要通过企业整顿、推行经济责任制以及落实相应的政策,提高农机企业素质,不断增强农机工业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