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访青藤书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5-09
第8版()
专栏:

访青藤书屋
冯其庸
我曾两次到绍兴,访问过明代的大画家、大文学家徐文长的故居——青藤书屋。第一次是1970年夏天,那时我被下放到江西余江红石山岗上的干校里,我利用探亲的机会,绕道到绍兴,想一赏山阴道上的风光,寻访一下绍兴的古迹。但是实在令人丧气,在那里,我所见到的只是一片劫后的荒凉,会稽山麓著名的大禹庙被拆毁了,高大的大禹像被砸烂了,真是“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我到了兰亭,那里该就是风景络绎不绝的山阴道上了,书圣王羲之的遗迹兰亭,总该不至于遭劫罢,然而我到兰亭一看,依然是一片荒凉,
“鹅池”碑已推倒,当年东晋名士们“修禊”的“曲水流觞”,连水也没有一滴,而后面的“流觞亭”里却拴着一头大水牛,对我瞪着牛眼睛摇耳喷鼻,真使我有点哭笑不得。我仍旧不死心,决定去找“青藤书屋”,一看究竟。这回我先作了点思想准备,准备再来一次杀风景的遭遇。果然,这回更巧,正碰上在拆毁这四百年的名迹,据说是要改成工厂。只见青藤已经砍去,“天池”已改为“地池”,石栏砸碎,池子填平用土埋掉,廊下的那棵大树被修得象根电线杆。这一下,我实在再也没有勇气去看别处了,心想除了东湖的水估计不会被戽干外,其他所有的名迹,怕都难逃此劫。
第二次是去年10月,我又因事到了绍兴,我仍旧关心着这些名迹,我虽然不是绍兴人,但心头却有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滋味。我怕一问起这些地方,让人不好意思。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倒是文管会的领导主动邀请我去看看这些地方,我当然十二分的愿意了。为此,我又一次到了“青藤书屋”。一进门,就是一个空旷的园子,中间鹅卵细石铺道,直通书屋。路北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和绿影如云的芭蕉,路南是几树枝叶扶疏的花木。穿过这个园子,就是“青藤书屋”。只见“天池”已经恢复了原样,石栏依然,清泉一泓,旁边已补植了一棵不算太小的青藤,据说是从深山里移植来的。进了书屋,一边悬着徐文长手书的“一尘不到”的匾额,草书清逸洒脱,确实无一点尘俗气;另一边悬着“青藤书屋”的匾额,书法瘦劲古拙,确是老莲精心所作。据说,这间书屋传到陈老莲的时代,老莲慕青藤的风仪,特地迁居此屋,并手书匾额。难得的是这两块匾额名迹,竟能逃过劫难,重见世面,这实在也可以算是“奇迹”了。书屋的里进是一间不大的陈列室,也是当年的旧建修复。室内陈列着一些徐青藤的复制书稿,复制得相当成功。两边的墙上挂着一些字画。现存的书屋,就是这两间,再加上外面的这个园子。书屋的面积虽然不大,但确使人有“一尘不到”的感觉。总之是雅洁得宜,清淡有如徐文长的人品。
徐文长于诗文书画戏曲,无一不精,而且逸笔草草,格调高古。但其一生坎坷,曾七年坐牢,九次自杀。他的那首画葡萄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实际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徐文长在书画上是一个创新派,他给后世以极深远的影响,郑板桥刻了一方图章,文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则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见他们对徐文长心折至此。这次我竟意外地能看到重修后的“青藤书屋”,而且保持了它的原貌,实在是最大的高兴,最大的安慰。这不能不归功于文管部门的努力,因为当年我看到正在拆毁的情景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还能恢复起来,而且恢复得能令人满意。
早些年,我曾写过一首题画诗,是关于徐青藤的,抄在下面,作为本文的结束:
青藤一去有吴庐,
传到齐璜道已疏;
昨夜山阴大雪后,
依稀梦见醉僧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